化糞池污水處理裝置
化糞池污水處理裝置——設備概述
根據目前美麗鄉村建設的高標準要求和現代技術的發展,我們開發出了新一代的“集成一體化智能生活污水處理設備”,主要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度集成、污泥減量
將污水處理過程中涉及的沉淀、生化、消毒、污泥處理等過程高度集成,優化設備結構,從外部結構看只能看到進水口和出水口,便于運輸及安裝。針對不同處理規模的污水,設備外形可以針對現場情況進行調整,適應性強。
設備內部安裝公司新開發的水透析-污泥減量填料,可以對污泥進行有效分解,對有機污泥的分解率達到90%,不需要單獨的污泥處理設備,污泥被特殊結構的載體截留分解。每年只需要對設備內沉積的隨水流入的泥沙、無機污泥清理一次即可。
2、智能控制
設備中涉及的水泵、風機、消毒等用電設備全部由PLC控制,可以設定程序,控制工作時間,也可以根據現場具體情況進行設定,故障報警,不需要管理人員對設備進行操作。如果設備出現故障,自動報警。
3、遠程監控
結合目前的互聯網技術,通過可以對設備進行實時的監控和操作,方便管理,設備的運行情況直接發送到上。
4、應用方式靈活
設備根據現場情況進行拼裝或者加工定制,適應性強,可以適應于不同的地質結構及地理條件。對于北方溫度比較低的地區,通常采用地埋式,方便冬季保溫。
總之,該設備既結合了傳統污水處理技術的原理,又結合了現代的控制技術,運行上更加穩定。特別適合于處理水量在0.5-500噸/日的水量,已經應用的地方包括美麗鄉村建設、醫院、風景區、高速公路服務區等分散型污水的治理,不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設備及池體內部結構如圖所示。
處理簡介及工藝方案
廢水治理總體上宜采用“預處理+厭氧生物處理+好氧生物處理+深度處理”的污染治理工藝,工藝流程圖如下:淀粉企業額根據淀粉生產的原料和產品種類、廢水性質選擇合適的廢水工藝路線和單元技術。
預處理工序中,淀粉生產廢水應通過格柵、沉淀、氣浮等工藝去除懸浮物后進入調節池,進行水量調節;馬鈴薯淀粉生產廢水應在沉淀池前設置消泡設施;薯類淀粉廢水中的原料輸送清晰廢水應通過沉沙等工藝去除污水中的沙粒后進入調節池。
厭氧生物處理可選用升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UASB)、厭氧顆粒污泥膨脹床反應器(EGSB)、內循環厭氧反應器(IC)等工藝;廢水在進入厭氧反應器前應*行PH調節和溫度調節;淀粉糖及變性淀粉生產廢水需投加營養鹽調節碳氮比后在進行厭氧生物反應。
好氧生物處理可選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缺氧-好氧(A/O)+二沉池、氧化溝+二沉池等工藝。
深度處理可選用混凝沉淀、砂濾、膜生物反應器(MBR)等工藝;根據用水需求可通過納濾、反滲透處理后回用。根據回用目的的不同,回用時可選擇超濾、超濾+反滲透(RO)、超濾+RO+混合離子交換床等工藝。其中,可采用MBR代替好氧生物處理(脫氮除磷)+深度處理,也可將MBR作為深度處理工藝。
a.預處理工序
在預處理工序中,淀粉廢水通過格柵、沉淀、氣浮等工藝去除懸浮物,減少后續反應器負荷。淀粉廢水呈酸性,產甲烷菌不能承受低pH值的環境,抑制厭氧處理過程,因此生化處理前需要調整pH值至中性(其你好適宜范圍是6.8~7.2)。
1。格柵:在綜合污水進入調節池前設置一道格柵,用以去除生產污水中的軟性纏繞物、較大固顆粒雜物及飄浮物,從而保護后續工作水泵使用壽命并降低系統處理工作負荷。
2。調節池:綜合污水經格柵處理后進入調節池進行水量、水質的調節均化,保證后續生化處理系統水量、水質的均衡、穩定,并設置預曝氣系統,用于充氧攪拌,以防止污水中懸浮顆粒沉淀而發臭,又對污水中有機物起到一定的降解功效,提高整個系統的抗沖擊性能和處理效果。
3。提升泵;調節池內設置潛污泵,經均量,均質的污水提升至后級處理。
b.厭氧生物處理
*生物池:將污水進一步混合,充分利用池內高效生物彈性填料作為細菌載體,靠兼氧微生物將污水中難溶解有機物轉化為可溶解性有機物,將大分子有機物水解成小分子有機物,以利于后道O級生物處理池進一步氧化分解,同時通過回流的硝炭氮在硝化菌的作用下,可進行部分硝化和反硝化,去除氨氮。
厭氧生物處理是一種有效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的技術,可將有機化合物轉化為低分子有機化合物,并能產生甲烷進行回收利用,減少后續反應負荷。厭氧處理技術可選用UASB、EGSB、IC等工藝,其COD去除率可達到80%以上。淀粉糖及變性淀粉生產廢水需投加營養鹽調節碳氮比后再進行厭氧生物反應。
c.好氧生物處理
好氧生物處理是在有氧環境下對有機物的*分解,其工藝技術有SBR、氧化溝和二沉池等。
1.O級生物池:該池為本污水處理的核心部分,分二段,前一段在較高的有機負荷下,通過附著于填料上的大量不同種屬的微生物群落共同參與下的生化降解和吸附作用,去除污水中的各種有機物質,使污水中的有機物含量大幅度降低。后段在有機負荷較低的情況下,通過硝化菌的作用,在氧量充足的條件下降解污水中的氨氮,同時也使污水中的COD值降低到更低的水平,使污水得以凈化。
2.二沉池;進行固液分離去除生化池中剝落下來的生物膜和懸浮污泥,使污水真正凈化
3.消毒池:二沉池出水流入過濾消毒池進行消毒,使出水水質符合衛生指標要求,合格外排。
4.鼓風機:供A/O級生化池、調節池中充氧曝氣,攪拌、和污泥提升、污泥消化。
處理技術及設備具有以下優點:
占地面積少
1)管式微濾水處理技術是直接過濾,從而達到水質進一步凈化的目的,用該技術建成的水廠,設備輕便、緊湊,占地面積是常規水廠的20~30%,建筑負荷是常規水廠的15~20%,可直接建于清水池上或多層布置,以節省用地或空間,這對于舊水廠的改造和增容尤其適用;在冰凍期長的北方,通常要給水廠構筑物加蓋或保溫,如果用管式微濾水廠不但可以節省大量的建設資金,還可以節省保溫所需要的能耗。
成套設備安裝容易
2)管式微濾設備全部為組裝式水處理設備,出廠前已經組裝調試好,用戶購買后可迅速運到現場安裝調試,日產萬噸級的水廠,可在五個月內建好,可縮短建廠周期,對于用水增長快的水廠就可一次設計,然后根據用水量的增長來增加組裝管式微濾設備,這樣可避免一次性建廠所占用的大量資金。
全自動化控制
3)管式微濾水廠全自動化程度高,對原水水質變化(濁度小于3500NTU)的適應能力強,處理水水質穩定,能滿足飲用水水質要求日益提高的需要。
再生水裝置:
本裝置是一種自動化的污水生物處理設備,是十分理想的MBR污水處理、MBR中水回用再生水設備。本系統適合治理規模較小的分散性水污染,適用場所有:居民小區、新農村建設小區、學校、公共廁所等。具有占地面積小、節能、智能化控制、能耗低、出水水質穩定、可無人看管等優點。適用水量2.5~120m3/天;系統可并聯使用。
由于濾料具有巨大的表面積, 它與懸浮物之間有明顯的物理吸附作用。此外,砂粒在水中常常帶有表面負電荷,能吸附帶正電荷的鐵、 鋁等肢體,從而在濾料表面形成帶正電荷的薄膜,并進而吸附帶負電荷的膠土和多種有機物等膠體,在砂粒上發生接觸絮凝。
(2)沉淀法。沉淀法是利用污水中的懸浮物和水的相對密度不同的原理, 借助重力沉降作用使懸浮物從水中分離出來。 根據水中懸浮顆粒的濃度及絮凝特性(即彼此帖結聚團的能力)可分為四種:
1) 分離沉降(或自由沉降)。在沉淀過程中,顆粒之間互不聚合,單獨進行沉降。 顆位只受到本身在水中的重力和水流阻力的作用,其形狀、 尺寸、 質量均不改變,下降速度也不改變。
2)混凝沉淀(或稱作絮凝沉降)。 混凝沉降是指在混凝劑的作用下,使廢水中的膠體和細微懸浮物凝聚為具有可分離性的絮凝體,然后采用重力沉降予以分離去除。 混凝沉淀的特點是在沉淀過程中,顆粒接觸碰撞而互相聚集形成較大絮體,因此顆粒的尺寸和質量均會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其沉速也隨深度 而增加。
常用的無機混凝劑有硫酸鋁、 *、 化鐵及聚合鋁;常用的有機絮凝劑有聚丙烯酷膠等,還可采用助凝劑如水玻璃、 石灰等 。
3)區域沉降(又稱擁擠沉降、 成層沉降)。 當廢水中懸浮物含量較高時,顆粒間的距離較小,其間的聚合力能使其集合成為一個整體,并一同下沉,而顆粒相互間的位置不發生變動,因此澄清水和混水間有一明顯的分界面,逐漸向下移動,此類沉降稱為區域沉降。加高濁度水的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中的沉降(在沉降中后期)多屬此類。
4)壓縮沉淀。當懸浮液中的懸浮固體濃度很高時,顆粒互相接觸、擠壓,在上層顆粒的重力作用下,下層顆粒間隙中的水被擠出,顆粒群體被壓縮。壓縮沉淀發生在沉淀池底部的污泥斗或污泥濃縮池中,進行得很緩慢。依據水中懸浮性物質的性質不同,設有沉砂池和沉淀池兩種設備。
沉砂池用于除去水中砂粒、煤渣等相對密度較大的元機顆粒物。沉砂池一般設在污水處理裝置前,以防止處理污水的其他機械設備受到磨損。
沉淀池是利用重力的作用使懸浮性雜質與水分離。它可以分離直徑為20~100μ,m以上的顆粒。根據沉淀池內的水流方向,可將其分為平流式、輻流式和豎流式三種。
①平流式沉淀池。廢水從池一端流人,按水平方向在池內流動,水中懸浮物逐漸沉向池底,澄清水從另一端溢出。
②輻流式沉淀池。池子多為圓形,直徑較大,一般在20~30m以上,適用于大型水處理廠。原水經進水管進入中心筒后,通過筒壁上的孔口和外圍的環形穿孔擋板,沿徑向呈輻射狀流向沉淀池周邊。由于過水斷面不斷增大,流速逐漸變小,顆粒沉降下來,澄清水從其周圍溢出匯入集水槽排出。
③豎流式沉淀池。截面多為圓形,也有方形和多角形的。水由中心管的下口流入池中,通過反射板的阻攔向四周分布于整個水平斷面上,緩緩向上流動。沉速超過上升流速的顆粒則沉到污泥斗,澄清后的水由四周的埋口溢出池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