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場污水處理設備工藝
建設工程概況聊城大北農莘縣新建豬場,日產沖洗污水150t。本項目擬采用能源環保型處理模式,即采用固液分離預處理+水解酸化+AO生物接觸氧化+氧化塘的工藝處理該場所產廢水,從而達到農田灌溉排放水質標準。1.2建設規模和產品方案工藝:進水稀釋、中間補充甲醇:1、水量:150m3/d,6.25m3/h,假設增加1臺10m3/h的泵抽井水稀釋,每小時水量為16.25m3/h。2、進水:BOD2500,COD6000,NH3-N540,SS30003、稀釋:BOD1000,COD2100,NH3-N210,SS10004、出水:BOD100,COD200,NH3-N80,SS1005、流程:格柵→調節池→固液分離機→(加井水稀釋)→水解池→A1→O1→沉1→中間池→(加0.5kg/T甲醇)→A2→O2→沉2→O塘6、調整:甲醇投加需測定“沉1”出水指標,調整投加量;井水稀釋位置在水解池前端即可。7、TP不高,則無需再加絮凝沉淀部分;8、TN不高,可延長O池停留時間,適當縮小A池池容,A池重點考慮反硝化,碳源由甲醇間接控制即可。8、堿度分段監測,及時補充;9、干糞、固液分離機出渣好氧堆肥;10、好氧污泥經儲泥池濃縮后,壓濾;本項目為新建工程,擬建設調節池1座,總容積156m3;水解酸化池1座,總容積112m3;固液分離機平臺1座,9m2;初次沉淀池1座,總容積40m3;雙層落地儲氣膜一座,儲氣容積100m3(膜體基礎18m3);A段兼氧池2座,總容積200m3;O段好氧池2座,總容積420m3;反應/絮凝池1座,總容積11.3m3;二次沉淀池1座,總容積78.25m3;污泥濃縮池1座,總容積56m3;設備房建筑面積74m2及道路100m2等附屬設施。固液分離所產生的糞渣另行處理,分離出的污水經處理后達到農田灌溉排放標準,污泥經濃縮后外運
養殖場污水處理設備工藝
工藝流程簡介養殖場采用干清糞工藝,豬糞用于制備有機肥,不進入本項目處理流程。養殖場每天產生的污水總量約150噸首先收集存儲于調節池內,經固液分離機后,糞渣與豬糞一起制備有機肥,分離出的液態部分入水解酸化池,經充分調節后提升至水解酸化池初步厭氧處理,厭氧發酵罐內的沼渣定期排放至污泥濃縮池。水解酸化后污水首先排至初次沉淀池,經沉淀分離后的污泥排至污泥濃縮池,污水流至兩級A/O脫氮除磷工藝,A1池首先是脫氮,通過好氧池的內循環去除硝酸鹽的氮,其次是回流的剩余污泥釋放磷,O1池首先是去除BOD5,其次是硝化,但由于BOD5的濃度還比較高,產生的硝酸鹽很少,然后是聚磷菌對磷的吸收,但是由于硝酸鹽的存在,吸收磷的效果也不好,A2兼氧池作用是脫氮和釋磷,以脫氮為主,O2好氧池吸收磷,進一步硝化和去除BOD5,同時在前區未被降解的污染物在O2好氧池進一步處理,優化了污水的處理效果,提高了污水處理的效率。經過兩級A/O工藝后污水流至反應/絮凝池,經處理后溢流至二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主要作用是進行泥水分離,并能濃縮污泥,有利于污泥的回流。二次沉淀池的出水進入生物氧化塘,進一步降低污水指標,確保污水達標排放。厭氧發酵罐產生的沼氣儲存于雙層落地儲氣膜中,沼氣需經過一系列的凈化設備后供給鍋爐燃燒,產生的熱能主要為UASB內物料加溫。
污染狀況近年來畜禽養殖業迅猛發展,并逐步形成系列化、專業化生產,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如2000年北京市規模化養殖場產生的畜禽糞便為600×104t,加上集約化生產的沖洗水,廢水排放量達3000×104t/a。據監測,養殖場廢水的COD超標50~60倍,BOD超標70~80倍,SS超標12~20倍,若未經處理就地排放,則將在城市周圍形成嚴重的面源污染。在這種形勢下,國內養殖業污染控制迫切需要經濟實用的以使畜禽養殖場糞污向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