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式一體化醫院污水處理設備
活性污泥法處理污水:1、基本組成
① 曝氣池:反應主體② 二沉池:1)進行泥水分離,保證出水水質;2)保證回流污泥,維持曝氣池內的污泥濃度。③ 回流系統:1)維持曝氣池的污泥濃度;2)改變回流比,改變曝氣池的運行工況。④ 剩余污泥排放系統:1)是去除有機物的途徑之一;2)維持系統的穩定運行。⑤ 供氧系統:主要由供氧曝氣風機和曝氣器構成向曝氣池內提供足夠的溶解氧。
活性污泥法處理污水:2、影響因素
BOD負荷率(F/M)也稱有機負荷率,以NS表示);
BOD負荷率是指在規定時間(日、月、年)內的平均BOD負荷與大BOD負荷之比的百分數。
用來衡量在規定時間內負荷變動情況。
b. 水溫; c. pH值; d. 溶解氧; e. 營養平衡; f. 有毒物質。
活性污泥法處理污水:3、方法設計
除普通活性污泥法外,還有多點進水、吸附再生、延時曝氣和高負荷率活性污泥等方法。前兩種方法與基本流程有所不同,廢水流進曝氣池的入口的數目和位置有差別。在多點進水活性污泥法中,只有一部分廢水和回流污泥一起在首端入池。 其余的廢水分2~3次在離首端有一定距離的2~3個入口處(入口的間距一般相等)進入曝氣池。從流程上看,可以說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 只是多點進水過程的變形,幾個廢水入口只用后一個,后者即變成前者。
方法類型的發展是以過程的機理為依據的。參與過程的主要物質有:有機物、微生物和溶解氧(空氣)。前兩者是主要的,溶解氧只要維持一定的濃度。
地埋式一體化醫院污水處理設備在整個過程中,需氧量是不同的。起始有機物濃度高,微生物繁殖迅速,需氧量大。隨著有機物的逐漸下降,需氧量也逐漸減少。在普通活性污泥法中,曝氣池的供氧是均勻的。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改進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從曝氣方法著眼,把均勻的曝氣改為漸降曝氣。另一種就是多點進水的辦法。但是多點進水不僅降低需氧量的變化幅度,而且改變了有機物與微生物的相對量。
有機物與微生物之比稱污泥負荷率(F:M)。它影響過程的代謝深度和污泥的沉降性能,也影響運行的穩定性和基建費用。污泥負荷率低些,過程的運行比較容易,處理效率比較穩定,剩余污泥量比較少,但基本建設和運行費用一般要高些。
普通活性污泥法的負荷率常在0.15~0.3公斤BOD/公斤污泥之間。高負荷率活性污泥法采用1以上,回流污泥量和空氣量可以大大減少,節省費用,但是BOD去除率降低到60~70%,因此也稱為變型活性污泥法。用于只需要中等處理程度的場合。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則相反,負荷率常小于0.1,曝氣時間超過24小時,代謝深入,剩余污泥量少,無需頻繁排泥,工作穩定,管理簡便,常用于流量很小的場合。
在實踐中,人們發現污染物轉移到污泥上去的效率很快,而代謝速率較慢。處理城市污水時,往往不到1小時就把廢水BOD降低90%左右。但是如果把這些污泥回流到曝氣池,卻不能再現這樣的能力(見曝氣),從而創造了吸附再生法。活性污泥的再生實質上是給微生物以足夠的時間來消化轉移來的有機物。因此,有人把它改名為接觸穩定法。
活性污泥法處理污水:4、曝氣池
是所有活性污泥法的心臟,其作用是攪拌混合液使泥、水充分接觸和向微生物供氧。攪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使同時進曝氣池的泥和水充分混合并一直保持到流出池子,而不和已在池中的混合液相混以免發生短路現象。曝氣池采用長條形就是以保證同時入池的泥和水都同時出池(圖4),使同時入池的廢水有相同的曝氣時間。另一種攪拌方式是使進入池子的泥和水立即與全池的混合液充分混合,達到混合液的水質均勻,有可能使微生物的生長處在的生活環境中,使過程處在好的條件下運行。還有一種環形曝氣長槽,深度較淺,混合液在槽中以較高的流速回流。這種曝氣槽的曝氣時間接近24小時,特稱氧化槽或氧化溝。實際上是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的一種曝氣池。
除按要求設計幾何形狀外,曝氣方法和設備也是很重要的。曝氣方法有氣泡曝氣法(又稱鼓風曝氣法)和表面曝氣法(也稱機械曝氣法)兩種。20世紀70年代末問世的深井曝氣也是一種氣泡曝氣,以增加氣泡與混合液的接觸時間來提高曝氣效率。
活性污泥法處理污水的原理及流程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向生活污水中不斷注入空氣,維持水中足夠的溶解氧,一段時間后污水中形成一種絮凝體—活性污泥,其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構成,易于沉淀分離,使污水澄清。活性污泥法就是以懸浮在水中的活性污泥為主體,在微生物生長有利的環境條件下和污水充分接觸,使污水凈化。其主要構筑物是曝氣池和二次沉淀池。需處理的污水和回流性污泥一起進入曝氣池,成為懸浮混合液,沿曝氣池注入壓縮空氣曝氣,使污水與活性污泥充分混合,并供給混合液足夠的溶解氧。這時污水中的有機物被活性污泥中的好氧微生物分解,然后混合液進入二沉池,活性污泥與水澄清分離,部分活性污泥回到曝氣池,繼續進行凈化過程,澄清的水排放。由于處理過程中活性污泥不斷增長,部分剩余污泥從系統中排出,以維持系統穩定。
生物膜法處理污水
生物膜法處理污水的發展進程
生物膜法是一種古老又在不斷發展中的處理技術,年德國科學家發現生物過濾作用,1865-1893年英國將污水噴灑在粗濾料上,作為膜生物反應器的生物濾池問世,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建造了許多生物膜反應器,四五十年代生物濾池逐漸被活性污泥取代的趨勢,70年代新的反應器以*的優勢受關注。
生物膜法模擬了自然界中土壤自凈的一種污水處理法,使游離態的微型動物,通過吸附作用附著在濾料或某些載體上,如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纖維),在那里生長繁育,并形成膜狀生物污泥生物膜。污水與生物膜接觸,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作為營養物質,為生物膜生的微生物所攝取,污水得到凈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殖增殖。生物膜表面積增大,可為微生物提供較大的附著表面,有利于加強對污染物的降解。
生物膜法中的微生物
生物膜中微生物群體包括好氧菌、厭氧菌和兼性菌,其中有真菌、藻類、原生菌以及蚊蠅的幼蟲等較高等的動物,在生物濾池中兼性菌常占優勢。無色桿菌屬、假單孢菌屬、產黃菌屬以及產堿桿菌屬等是生物膜中常見的細菌。在生物黏層內,微生物生長條件差,常會出現絲狀浮游球衣細菌和白硫菌屬,在濾池較低部位還存在著硝化菌,如亞硝化單孢菌屬和硝化菌屬。若生物濾池中pH值較低,則真菌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濾池頂部有陽光照射處常有藻類生物。藻類一般不直接參與廢物降解,只是通過光合作用向生物膜提供氧,但若太多則會堵塞濾池,不利于操作。在生物膜濾池中原生動物和一些較高等的動物均以細菌為食物,它們起著控制細菌群體數量的作用,能促使細菌群體以較高速率產生新細胞,有利于污水凈化。
地埋式一體化醫院污水處理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