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ms煙氣除塵連續排放在線監測分析系統
隨著園區經濟迅速發展和“產城融合”逐步深化,企業和社區相互緊鄰且高度密集化的發展給蘇州工業園區環境管理帶來了*的壓力和挑戰。2010年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技術團隊受邀組建了本地化第三方服務機構“蘇州道博環保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負責為園區環境管理工作提供定制化環保綜合服務和解決方案,并逐漸形成了蘇州工業園區融合式環保綜合創新服務平臺。平臺持續輔助工業園區環保部門及企業開展環境管理制度創新、污染治理和能力建設,近三年內推動園區百余家企業累計環保投入5億多元,實現重點工業行業VOCs削減20%以上、危廢規范化處置全覆蓋,助力蘇州工業園區取得五項
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試點建設稱號,實現了“產城融合”*式發展。
(二)典型模式
該案例針對蘇州工業園區產業高度密集、產城深度融合、環境質量訴求不斷提升等特點,在融合式服務、精細化管理輔助和多元化參與共治等方面進行了模式創新和實踐探索,對于其他類似“產城融合”的工業園區和城鎮發展具有較高的示范借鑒意義。
案例特點如下:
1. 基于智庫支撐的融合式服務模式。本案例第三方服務機構通過將管理理念、模式和經驗引入蘇州工業園區,逐漸形成第三方服務機構與園區環保部門共同為企業提供融合式環境管理的服務模式。如其開展的“園區環境伙伴計劃”,通過建立企業互助幫扶機制,持續擴大企業間優秀環境管理方法與經驗推廣互鑒,切實提升了園區企業環境管理能力,數百家企業環保績效平均提升25%。
2. 全流程、度的精細化管理輔助。本案例第三方服務機構從理念引進、制度設計、實施輔助、能力建設等方面為園區管委會、園區企業和基層環保人員提供全流程、度的精細化管理輔助。其協助園區管委會開展了《蘇州工業園區企業環境監察分級管理辦法》、《蘇州工業園區企業環境管理標準化建設指南》、《蘇州工業園區工業行業準入負面清單》、《蘇州工業園區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編制指南》等多項制度設計;通過企業審核、問題診斷、輔導和技術咨詢等手段,在制度實施過程中輔助園區企業提升了環境管理能力和環境行為績效;開發建立的“蘇州工業園區企業環保管理人員培訓認證體系”,是我國針對企業環保管理人員開展專業系統培訓和認定的第三方證書認證管理制度,為基層與企業環保管理人員提供了環境管理能力漸進式培訓和認證。
3. 多元化參與共治模式助力“產城融合”。本案例第三方服務機構協助汀蘭家園構建了由、企業、居民等共同參與的環境理事會制度,通過企業信息公開、環境宣傳教育、廠群共建互助、多方圓桌對話等機制性活動,促進了基層職能轉變和社會管理創新,助力蘇州工業園區的“產城融合”發展。
二、鎮江新區大氣污染綜合防治PPP項目
(一)案例概況
該案例是由社會資本和園區管委會共同出資成立“鎮江創宜環境科技有限公司”—SPV項目公司(特殊目的載體公司),實施項目建設運營一體化的化工園區大氣污染綜合防治PPP項目。項目總投資1.23億元,通過建立園區企業大氣污染物指紋圖譜,集成區界、廠界、固定源在線監測站及移動監測車等多種技術手段,實現了對園區特征污染物超標排放快速溯源和全域PM2.5、VOCs等主要大氣污染物全天侯監測,并在此基礎上拓展了對超標排放企業開展廢氣治理和環保管家等技術服務。通過案例實施,該園區2019年前6個月PM2.5年平均濃度為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微克/立方米,降幅14.9%;園區年度優良天數比例為60.2%,同比上升5.1%。
(二)典型模式
該案例采用PPP模式對化工園區大氣污染綜合防治進行投資、建設、運營、監測、治理的全過程第三方環境服務,采用“可行性缺口補助”的方式拓展SPV公司盈利空間和降低地方債務;將大氣環境質量指標納入運維績效考核,探索大氣污染治理環境績效服務合同的新模式,具有良好的典型示范意義。
案例特點如下:
1. “可行性缺口補助”的PPP模式。該案例*將PPP模式運用在工業園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域,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和第三方服務,在不大幅增加地方債務的基礎上,推動了園區大氣環境監控體系一體化高效建設運維。同時,該案例采用“可行性缺口補助”回報方式(可行性缺口補助=可用性付費+運營績效付費-使用者付費-治理業務分成),通過激勵SPV公司延伸服務園區企業污染治理,有效提高了其自身經營收益,從而降低了可行性缺口補貼水平,緩解了地方財政支出壓力。
2. 基于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的運維績效付費模式。SPV項目公司每年的運維績效指標不僅包括資產有效性、財務健康性、系統安全性、社會滿意度等常規指標,還增加了大氣污染治理效果與區域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指標,包括揮發性有機物減排量、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天數的比例、PM2.5平均濃度等,在滿足績效條件的基礎上予以付費,從合同機制上推動了治理措施轉化為質量效果。
三、廣州南沙小虎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預警體系建設項目
(一)案例概況
該案例總投資3000萬元,包含7個有毒有害氣體預警監測子站、1套信息化平臺和1個系統支持實驗室,建設形成了覆蓋園區所有43家化工企業的有毒有害氣體環境風險預警體系。該項目含蓋隱患排查、風險評估、統籌布點、儀器選型、子站建設、軟件開發、科學研究、運營維護、溯源服務等內容,以“風險防范區和邊界防護區全覆蓋、兼顧重點敏感區”為原則,探索形成了化工園區預警體系建設六步工作法,即 “摸底數、布站點、建平臺、設閾值、建模型、配制度”,實現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從事后響應到事前預防的轉變。據統計,針對小虎化工園區的投訴案件呈逐年遞減趨勢。系統運行至今,累計檢測出129種有毒有害氣體,共計9000多萬條實時監測數據。
(二)典型模式
該案例是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預警體系建設的*,通過引入專業化第三方運維團隊,積極推動“監”、“測”分離,“管”、“運”分離,“行政”、“技術”分離,實現了對各類污染源的精細化管理,切實提高了園區環境綜合監管和應急能力。
案例特點如下:
1. 全天候環境風險預務。由“廣東中聯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組建的服務團隊在園區管理中心提供24小時運營管理服務,發生警情時由園區*服務團隊直接企業核實情況,確保在5分鐘內核實上報、迅速響應。服務團隊還協助園區開展日常隱患排查、泄漏檢測、風險評估、應急預案等工作,從源頭上幫助企業識別化解風險隱患,提升園區整體風險防控水平和應急管理能力。
2. 科學高效的有毒有害氣體溯源機制。項目集成了園區企業風險源、監測子站、泄漏檢測臺賬、地形地貌、風力風向等各類數據,構建了有毒有害氣體擴散趨勢模型和基于三維實景的園區智能化數據分析處理平臺,通過實時計算和快速匹配,實現了有毒有害氣體排放高效溯源。
cems煙氣除塵連續排放在線監測分析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