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噸的一體化新農(nóng)村污水處理設備
*節(jié)廢水好氧生物處理原理
一、好氧生物處理的基本生物過程
所謂“好氧”:是指這類生物必須在有分子態(tài)氧氣(O2)的存在下,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生化反應,主要包括大部分微生物、動物以及我們?nèi)祟悾凰^“厭氧”:是能在無分子態(tài)氧存在的條件下,能進行正常的生理生化反應的生物,如厭氧細菌、酵母菌等。好氧生物處理過程的生化反應方程式:
①分解反應(又稱氧化反應、異化代謝、分解代謝) CHONS +O2 CO2 + H2O + NH3 + SO42- +¼+能量(有機物的組成元素)
②合成反應(也稱合成代謝、同化作用) C、H、O、N、S +能量 C5H7NO2
③內(nèi)源呼吸(也稱細胞物質(zhì)的自身氧化) C5H7NO2 + O2 CO2 + H2O + NH3 + SO42- +¼+能量在正常情況下,各類微生物細胞物質(zhì)的成分是相對穩(wěn)定的,一般可用下列實驗式來表示:細菌:C5H7NO2;真菌:C16H17NO6;藻類:C5H8NO2;原生動物:C7H14NO3分解與合成的相互關系:1)二者不可分,而是相互依賴的;a、分解過程為合成提供能量和前物,而合成則給分解提供物質(zhì)基礎;b、分解過程是一個產(chǎn)能過程,合成過程則是一個耗能過程。2)對有機物的去除,二者都有重要貢獻;3)合成量的大小,對后續(xù)污泥的處理有直接影響(污泥的處理費用一般可以占整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40~50%)。不同形式的有機物被生物降解的歷程也不同:一方面:結構簡單、小分子、可溶性物質(zhì),直接進入細胞壁;結構復雜、大分子、膠體狀或顆粒狀的物質(zhì),則首先被微生物吸附,隨后在胞外酶的作用下被水解液化成小分子有機物,再進入細胞內(nèi)。另一方面:有機物的化學結構不同,其降解過程也會不同,如:糖類;脂類;蛋白質(zhì)
二、影響好氧生物處理的主要因素
①溶解氧(DO): 約1~2mg/l;
②水溫:是重要因素之一,在一定范圍內(nèi),隨著溫度的升高,生化反應的速率加快,增殖速率也加快;細胞的組成物如蛋白質(zhì)、核酸等對溫度很敏感,溫度突升或降并超過一定限度時,會有不可逆的破壞;適宜溫度 15~30°C;>40°C或< 10°C后,會有不利影響。
③營養(yǎng)物質(zhì):細胞組成中,C、H、O、N約占90~97%;其余3~10%為無機元素,主要的是P;生活污水一般不需再投加營養(yǎng)物質(zhì);而某些工業(yè)廢水則需要,一般對于好氧生物處理工藝,應按BOD : N : P = 100 : 5 : 1投加N和P;其它無機營養(yǎng)元素:K、Mg、Ca、S、Na等;微量元素:Fe、Cu、Mn、Mo、Si、硼等;
④pH值:一般好氧微生物的適宜pH在6.5~8.5之間;pH < 4.5時,真菌將占優(yōu)勢,引起污泥膨脹;另一方面,微生物的活動也會影響混合液的pH值。
⑤有毒物質(zhì)(抑制物質(zhì)):重金屬;qing化物;H2S;鹵族元素及其化合物;酚、醇、醛等;
⑥有機負荷率:污水中的有機物本來是微生物的食物,但太多時,也會不利于微生物;
⑦氧化還原電位:好氧細菌:+300 ~ 400 mV, 至少要求大于+100 mV;厭氧細菌:要求小于+100 mV,對于嚴格厭氧細菌,則<-100 mV,甚至<-300 mV。
第二節(jié) 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原理
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在早期又被稱為厭氧消化、厭氧發(fā)酵;是指在厭氧條件下由多種(厭氧或兼性)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有機物分解并產(chǎn)生CH4和CO2的過程。
一、厭氧生物處理中的基本生物過程——階段性理論
1、兩階段理論:20世紀30~60年代,被普遍接受的是“兩階段理論”*階段:發(fā)酵階段,又稱產(chǎn)酸階段或酸性發(fā)酵階段;主要功能是水解和酸化,主要產(chǎn)物是脂肪酸、醇類、CO2和H2等;主要參與反應的微生物統(tǒng)稱為發(fā)酵細菌或產(chǎn)酸細菌;引自北極星環(huán)保網(wǎng)
這些微生物的特點是:
1)生長速率快,
2)對環(huán)境條件的適應性(溫度、pH等)強。第二階段:產(chǎn)甲烷階段,又稱堿性發(fā)酵階段;是指產(chǎn)甲烷菌利用前一階段的產(chǎn)物,并將其轉(zhuǎn)化為CH4和CO2;主要參與反應的微生物被統(tǒng)稱為產(chǎn)甲烷菌(Methane producing bacteria);
800噸的一體化新農(nóng)村污水處理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