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城市居民污水處理設備工程
一、方案簡介
工藝說明
1、系統工藝描述
生活污水自流入格柵池,以格柵攔截大顆粒固體及漂浮物,出水進入調節均衡池。調節池出水經泵提升*生化池,即水解生化池,水解生化池可起到對水質進行預殺菌及降低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改善廢水可生化性,同時能高效分解常規處理中不易于降解的高分子特殊成份。水解生化池接受二沉池活性污泥。水解生化池出水至二級接觸氧化池進行生化處理,在充氧曝氣和生物膜的作用下將有機物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出水經二沉池泥水分離后,進入消毒中間水池,經前級處理,廢水各項指標均超過污水排放一級標準。二沉池分離的污泥分別排至水解生化池和污泥處理池濃縮池消化分解,消化分解池中的剩余污泥量很少,定期用吸糞車抽吸并外運。
2、工藝原理
生物接觸氧化系列生活污水處理工藝去除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及氨氮,主要依賴于工藝中的A、O兩級生物系統。其工藝原理是在*,由于污水中的有機物濃度很高,微生物處于缺氧狀態,此時微生物為兼性微生物,它們將污水中的有機氮轉化分解成NH3-N,同時利用有機碳源作電子供體,將NO2、NO3-N轉化成N3,而且利用部分有機碳與NH3-N合成新的細胞物質。所以*池不僅具有一定的有機物去除功能,減輕后續好氧池的有機負荷,完成反硝化作用,終消除氮的營養污染。在O級,由于有機物得到進一步的氧化分解,同時在碳化作用趨于完成情況下,硝化作用能順利進行,在O級設置有機負荷較低的好氧生物氧化池,池中主要存在好氧生物及臭氧型細菌(硝化菌)和有機物分解產生的無機碳或CO2作為營養源,將污水中的NH3-N轉化成NO2-N、NO3-N。污泥池的污泥部分回流到*池,為*池提供電子接受體,通過硝化作用,終消除氮污染。
1.1生物膜處理設備特征:
生物膜法是一種好樣處理方法,與傳統的活性污泥法相比,具有如下幾方面的特征:
a、微生物相多樣化,生物的食物鏈長,并能存活世代時間較長的微生物。
由于生物膜的微生物沒有受到像活性污泥中的懸浮生長微生物那樣承受強烈的曝氣攪拌沖擊,生物膜為微生物的繁衍、增值及生長棲息創造了安穩的環境,除大量細菌生長外,還可能出現大量真菌(絲狀菌)、線蟲、輪蟲及寡毛蟲。由此看來,生物膜上能夠棲息高次水平的生物,在捕食性纖毛蟲、輪蟲、線蟲之上還棲息著寡毛蟲和昆蟲,故此,在生物膜上能生成較長的食物鏈。
b、微生物多,處理能力大,凈化功能顯著提高。
由于微生物附著在載體上生長,并使生物膜具有較少的含水率,單位容積內的生物量可達到活性污泥法的5~20倍。又由于有世代時間較長的硝化菌生長繁殖,生物膜能有效的去處有機污染物,具有一定的硝化功能。
C、污泥降解性能良好,易于固液分離。
由生物膜上脫落下來的污泥,因所含動物成分較多和比重較大,且污泥顆粒個體較大,因而具有良好的污泥沉降性能,易于固液分離。在生物膜中,因較多棲息著高次營養水平的生物,食物鏈較長,故而剩余污泥量明顯減少,特別是在生物膜較厚時,底部厭氧層的厭氧菌能夠降解好氧過程合成的聲譽污泥,從而使總的剩余污泥量大大減小,減輕污泥處理量,同時亦可節省費用。
d、耐沖擊負荷,對水質、水量變動具有較強的適應性。
生物膜受水質、水量變化而引起的有機負荷和水力負荷波動的影響較小,即或有間斷、中斷進水或工藝遭到破壞,恢復起來也較快。
e、易于運行管理,減少污泥膨脹問題。
生物膜由于具有較高的生物量,一般不需要污泥回流,因而不需要經常調整剩余污泥排放量,易于運行維護與管理。
1.2生物膜處理工藝特征:
a、有較強的適應性。
生物膜處理法的各種工藝,對流入原污水水質、水量的變化都具有較強的適應性,這種現象已為多數運行的實際設備所證實,即使中斷進水,對生物膜的凈化功能也不會造成致命的影響,通水后能夠較快的予以恢復。
b、能夠處理低濃度的污水。
活性污泥處理系統不適宜處理低濃度污水,如原水的BOD5值*低于50~60mg/L,將影響活性污泥絮凝體的形成和增長,凈化功能降低,處理水水質低下。但是,生物膜處理法對低濃度污水也能夠取得較好的處理效果,運行正常可使BOD5為20~30 mg/L原污水降至5~10 mg/L。
C、運行費用低,管理方便。
與活性污泥法處理系統相比較,生物膜處理法中的各種工藝都便于管理,而且像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等工藝,還都是節省能源的,動力消耗低,去除單位重量BOD5的耗電量較小。從而使運行費用較大程度降低。
1.3生物接觸氧化法原理:
生物接觸氧化法于1971年在日本創,近年來該技術在我國和很多國家都得到了較為廣泛的研究與應用,用于處理生活污水和某些工業有機污水,并取得了良好的處理效果。
設計原則
-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從保護生態環境、踐行科學發展觀、堅持節能減排、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要求出發,加快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改善和提高水環境質量,形成城市發展和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同步有序的發展。貫徹國家和地方關于環境保護的基本方向和發展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工程建設與生產發展相協調,做到既保護環境,又大限度地發揮工程投資效益。
根據廢水特點,結合污水水質預測結果及進水水質、水量的特點,選用符合污水處理廠成熟、穩定可靠的、*的污水處理,確保污水處理效果,減少占地、降低運行費用和工程投資。廠區豎向設計在確保防洪澇標準的條件下,力求減少廠區填方量和節省污水提升費用。
- 遠近期結合的原則
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方針,既滿足遠期目標,又兼顧近期實施的可行性,通過合理分期做到遠近結合,充分發揮建設項目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 科學、合理的原則
- 妥善處理和處置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浮渣和污泥,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 采用布置緊湊的污水處理新工藝,以節省用地。
- 選用質量好、價格低、效率高的污水處理設備,以減少污水處理廠的維護工作量,保證運行的穩定性。
- 在保證污水處理廠處理效果、運行穩定和管理方便的前提下,采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實現自動化控制和管理,做到技術可靠、經濟合理。
-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從保護生態環境、踐行科學發展觀、堅持節能減排、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要求出發,加快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改善和提高水環境質量,形成城市發展和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同步有序的發展。貫徹國家和地方關于環境保護的基本方針和政策,嚴格執行相關的法規、規范和標準。
紅河城市居民污水處理設備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