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水處理工藝流程說明
根據廢水水質,采用混凝沉淀+A2/O 生物接觸氧化法進行處理。車間分五股廢水分流,分別為有機廢水、拋光廢水、研磨廢水、酸堿廢水和綜合廢水。由于在擬建項目生產過程中,不同時段廢水中的SS、BOD5、CODcr及水量等均有很大差異,對各類不同性質的廢水分別設置調節池以均和水質水量及便利不同水質廢水的預處理。
廢水分五股廢水進行收集,經收集池進入調節池,起到初步均化水質水量,確保后道工序的穩定運行。研磨廢水、拋光廢水在調節池得到初步沉淀,去除部分的大顆粒懸浮物。不同濃度的有機廢水、酸堿廢水和其它廢水水質在調節池得到均化。
各股廢水經調節均化后進入前級綜合反應槽和斜管沉淀池進行前處理反應,加氫氧化鈉和氯化鈣去除廢水中的硫酸根離子及酸性物質,避免對后道工序中的厭氧反應的微生物產生干擾,接著加入氫氧化鈉、聚合硫酸鐵和聚丙烯酰胺進行混凝反應,懸浮物可發生絮凝反應,進入斜管沉淀池沉淀處理后,懸浮物去除率可達到95%以上,COD 的去除率可達到40%以上。 經混凝沉淀前處理后的廢水進入后道工序A2/O 的處理。廢水在生物厭氧反應池、水解酸化池及接觸氧化處理池中進行脫氮除磷反應,COD 和BOD5 的去除率可達到95%以上,氨氮、總磷和LAS 的去除效率可達到90%以上,從A2/O 出來的廢水帶出大量的活性污泥,懸浮物含量較高,進入沉淀池處理去掉大部分的懸浮物后再用過濾沉淀工序去除小的懸浮物,出水中SS 可達到70mg/L 以下。
對廢水站各處理單元說明
①.格柵井
安裝機械格柵以攔除漂流物,孔隙距不大于5mm。
②.初沉池
初沉池沉淀部分較重的顆粒物,減少調勻池清池頻率。
初沉池在平均瞬時水量下,停留時間不小于60分鐘。
③.調節池
停留時間不小于4小時,每個調節池設置3臺廢水提升泵(2W+1S),調地池設置液位傳訊器, 連鎖控制廢水提升泵的啟停。每池設置曝氣攪拌裝置,以防固體物沉積。
④.反應池
分三格,每格HRT不小于:20mins/座
反應池攪拌強度Gt≧25,000,G=250S-1,P=2.02KW,設3.75KW攪拌機混合攪拌。
⑤.沉淀池
化學沉淀池由“反應池” 、“預沉池—濃縮池”及“斜管分離池” 3個主 要部分組成:。
a.反應池
反應池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快速混凝攪拌反應池,另一個是慢速混凝推
流式反應池。
快速混凝攪拌反應池
將預混凝原水引入到反應池底,通過葉輪的作用是使反應池內水流均勻混合,并為絮凝和聚合電解質的分配提供所需的動能量。混合反應池中懸浮絮狀或晶狀固體顆粒的濃度保持在z佳狀態,該狀態取決于所采用的處理方式。通過來自污泥濃縮區的濃縮污泥的外部再循環系統使池中污泥濃度得以保障,以減少藥劑用量,確保污泥沈降速度。
推流式反應池
上升式推流反應池是一個慢速絮凝池,其作用就是連續不斷地使礬花顆粒增大。 因此,整個反應池(混合和推流式反應池)可獲得大量高密度、均質的礬花,以達到初設計的要求。沉淀區的速度應比其它系統的速度快得多,以獲得高密度礬花。
b.預沉池—濃縮池
礬花慢速地從一個大的預沉區進入到澄清區,這樣可避免損壞礬花或產生旋渦,確使大量的懸浮固體顆粒在該區均勻沉積。 礬花在澄清池下部匯集成污泥并濃縮。濃縮區分為兩層:一層位于排泥斗上部,一層位于其下部。 上層為再循環污泥的濃縮。污泥在這層的停留 時間為幾小時。然后排入到排泥斗內。下層是產生大量濃縮污泥的地方。濃縮污泥的濃度至少為20g/l,采用污泥泵從預沉池—濃縮池的底部抽出剩余污泥,送至現有的污泥排放管。
c.斜管分離區
逆流式斜管沉淀區將剩余的礬花沉淀。通過固定在清水收集槽下側的縱向板進行水力分布。這些板有效地將斜管分為獨立的幾組以提高水流均勻分配。不必使用任何優先渠道,使反應沉淀可在z佳狀態下完成。斜管釆用1,500mm*50φ聚丙烯蜂窩斜管, 每平米安裝面積可提供17.4m2以上的有效沉淀面積,使斜管分離的水力負荷能在15~40m/hr下安全運行。澄清水由一個集水槽系統回收。絮凝物堆積在澄清池的下部,形成的污泥也在這部分區域濃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