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水處理一體化設備廢水處理一體化設備
主要采取三種工藝流程:
(一)以生物處理為中心的流程。
()以物理化學法為中心的流程。
(三)生物與物化法相結合的組合工藝流程。
設備的設計主要是對生活污水和之類似的工業有機污水處理,其主要處理手段是采用目前較為成熟的生化處理技術接觸氧化法,水質參數按一般生活污水水質設計計算,進水BOD5按200mg/L計,出水BOD5按20mg/L計。共有六部分組成:(1)初沉池(2)接觸氧化池(3)二沉池(4)消毒池、消毒裝置(5)污泥池(6)風機房、風機。
目前,在許多人并不了解和熟悉的情況下,探討中水回用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因為,中水回用之于南國不少城市,一來話題邊緣少人關注,二來在生活中實際應用確實較少。而筆者恰恰認為,正因上述兩點理由,中水回用在南方的意義才應該重新被更多人關注、被更多人認識,并被更多人所接受。
污水處理中好氧生物處理單元比較:
A、SBR技術:SBR法是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法,主要構筑物是池從進水—生物氧化(包括厭氧、缺氧、好氧)—沉淀—出水—待機五個過程在一個池內完成,能很好地解決活性污泥易產生膨脹的問題,更主要的是設備簡單,反應效益高,運行靈活可靠,管理簡便,自動化程度高,投資運轉費用比活性污泥法低1/3。
B、陶粒生物濾池(Biocer):是曝氣生物慮池的一種,歷經十幾年的實驗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適用于污水處理、低濃度有機污染廢水的凈化處理、給水中的微污染水源的凈化處理,尤其適用于廢水深度處理工藝和污水回用處理工藝。其技術特征是在床體內充填特殊的粘士燒制的球形陶粒填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幟,可以附著很大的生物量。水流形式采用上向流,濾料深度高達3-4米,用于深度處理其污泥負荷低。因此出水效果好,出水水質穩定,操作管理簡便。反沖動力消耗大,水的利用率損耗較大。
ISBAS工藝的核心是懸浮填料。因為填料主要靠生長的微生物進行處理,因此填料的掛膜量是考核填料優劣的主要指標。填料的比表面積與外形結構有關,而單位面積的掛膜量與填料的性能有關。與普通填料相比,裕隆(YL)填料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填料表面性能:表面粗糙度大、表面帶正電荷、添加了親水基團,親水性好;
填料流化性能: YL填料的密度為0.97-0.985,較小的曝氣或攪拌即可實現流化;
填料個性化設計:提供好氧、缺氧、厭氧填料,并針對高濃度難處理水質進行針對性設計。
填料在工程應用領域的一些優勢:升級改造簡單,可以直接向池內投加,無需新增構筑物;啟動快,3-15天迅速掛膜,反應器出水效果開始顯現;抗負荷沖擊性能強;應用方式靈活,有好氧、厭氧、缺氧、前置、后置、泥膜混合的方式;運行維護簡便,無需支架,避免污泥膨脹;使用壽命大于10年。
膜-生物反應器技術:是國內外進的污水處理技術。 MBR工藝是膜分離技術與生物技術有機結合的新型廢水處理技術。它利用膜分離設備將生化反應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機物截留住,省掉二沉池。因此,活性污泥濃度可以大大提高,水力停留時間(HRT)和污泥停留時間(SRT)可以分別控制,而難降解的物質在反應器中不斷反應和降解。因此,膜-生物反應器工藝通過膜的分離技術大大強化了生物反應器的功能。
D、生物接觸氧化技術:比較成熟而普及應用工藝 ,適用于污水處理、低濃度有機污染廢水的凈化處理、給水中的微污染水源的凈化處理,尤其適用于廢水深度處理工藝和污水回用處理工藝。其技術特征是在床體內充填特殊填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積,可以附著很大的生物量。水流形式采用上向流, 填層深度高達2.5-3米,用于深度處理其污泥負荷低。因此出水效效果非常好,出水水質穩定。水的利用率高(>90%),操作管理簡便。 生物接觸氧化工藝采用固定式生物填料作為微生物的載體,生長有微生物的載體淹沒在水中,曝氣系統為反應器中的微生物供氧。由于生物接觸氧化法的微生物固定生長于生物填料上,克服了懸浮活性污泥易于流失的缺點,在反應器中能保持很高的生物量。其工藝特點:
a、生物接觸氧化法擊負荷和水質變化的耐受性強,運行穩定。
b、生物接觸氧化法容積負荷高,占地面積小,建設費用較低。
c、生物接觸氧化法污泥產量較低,無需污泥回流,運行管理簡單。
d、生物接觸氧化法有時脫落一些細碎生物膜,沉淀性能較差的造成出水中的懸浮固體濃度稍高,一般可達到30mg/L左右。
“水熱處理+厭氧消化”技術提供整體解決思路
厭氧技術及污泥管理方案基本上是污泥“水熱處理+厭氧消化”集成技術,包括工藝技術集成、非標設備研發等系統集成,主工藝濕熱前處理、厭氧消化系統及配套工藝,也包括沼氣處理、沼液即污水處理、沼渣處理、溫度控制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