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離法
膜分離水處理技術近年在廢水處理中發展很快,超濾,反滲透和電滲析等方法已在多個領域中應用。電滲析是在滲析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項廢水處理工
藝,它是在直流電場的作用下,利用陰、陽離子交換膜對溶液中陰、陽離子的選擇透過性,而使溶液中的溶質與水分離的一種物理化學過程。反滲透是利用半滲透膜進行分子過濾,來處理廢水的一種方法,膜分離方法因其可常溫操作,能耗低,占地少和操作方便等優點,已逐漸應用在高濃度有機化工廢水的處理中。王振余采用無機膜-碳膜對甲基紫、蒽醌蘭、蒽醌艷蘭色基、直接大紅、直接翠藍G等染料,在濃度為12.5mg/L、25.0mg/L、50mg/L,壓差0.3MPa下進行了反滲透研究,碳膜對染料的截留率為95%~99%,水滲透率介與65~200L/(m2·h·MPa)
2.3.3 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固體物質作為吸附劑,以吸附劑的表面吸附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的方法,因此,可以作為廢水處理過程中的深度處理方法和對某些特定
污染物的去除方法{12}。活性炭是一種非選擇性的常用的水處理吸附材料,但是由于活性炭再生性能差,水處理費用高,,因而難以廣泛使用。天然吸附劑粉煤灰具有一定的吸附性能,利用它處理含鉻、氟、磷、酚等廢水有很多研究,達到了以廢制廢的效果。江河湖海的沉積物,底泥、土壤、泥煤中含有的腐殖質和腐殖酸,具有一定的吸附性能,屬于天然的環保材料,同時價格低廉,用于處理電鍍廠廢水,Cr6+能達到國家排放標準。
2.4 生物處理技術
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污染物成分日漸復雜,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污染物,如僅采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是很難達到治理的要求。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作用,可對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質進行轉化與穩定,使其無害化。生化處理方法主要分為好氧處理和厭氧處理兩大類型,好氧處理方法主要分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13}。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懸浮生長的微生物絮體處理廢水的方法,這種生物絮體稱為活性污泥,它由好氧微生物及其代謝的和吸附的有機物、無機物組成,具有降解廢水中有機污染物的能力。生物膜是通過廢水同生物膜接觸,生物膜吸附和氧化廢水中的有機物。廢水的厭氧生物處理是指在無分子氧的條件下通過厭氧微生物(或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將廢水中的有機物分解轉化為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過程,所以又稱厭氧消化。厭氧生物處理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的生物化學過程。研究表明,厭氧過程主要依靠三大主要類群的細菌,即水解產酸細菌、產氫產乙酸細菌和產甲烷細菌的聯合作用完成。但當廢水含有有d物質或生物難降解的有機物時,生物法的處理效果欠佳,甚至不能處理{14}。針對這類廢水,人們對生物法作了一些改進,使其能應用于這類廢水的處理,包括通過改善外界環境因素提高現有工藝對有d難降解有機物的生物降解效率或者延長水力停留時間、增加泥齡、提高微生物有效濃度,增加污染物與微生物的接觸時間等方法優化處理工藝。總之,用生化法處理廢水具有運行成本低,操作管理簡單,但由于微生物對pH值、營養物質、溫度等條件有一定要求,難以適應化工廢水水質變化大、成分復雜、d性高、難降解的特點,單純用生化法治理化工廢水達標工作難度大。
全文結論與展望
廢水處理技術已經經過了100多年的發展,污水中的污染物種類、污水量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增加,污水處理技術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同時,舊的污水處理技術也不斷被革新和發展著。尤其現在的化工廢水中的污染物是多種多樣的,往往用一種工藝是不能將廢水中所有的污染物去除殆盡的。用物化工藝將化工廢水處理到排放標準難度很大,而且運行成本較高;化工廢水含較多的難降解有機物,可生化性差,而且化工廢水的廢水水量水質變化大,故直接用生化方法處理化工廢水效果不是很理想。針對化工廢水處理的這種特點,筆者認為對其處理宜根據實際廢水的水質采取適當的預處理方法,如絮凝、內電解、電解、吸附、光催化氧化等工藝,破壞廢水中難降解有機物、改善廢水的可生化性;再聯用生化方法,如SBR、接觸氧化工藝,A/O工藝等,對化工廢水進行深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