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噸/天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100噸/天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裝置應用范圍
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適用于住宅區,飯店,賓館,療養院,學校,礦山,工廠,屠宰廠等生活污水處理及類似的工業污水處理。在總結國內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的運行經驗基礎上,再結合科技成果和工程實踐,設計出一種可地埋設置的成套有機廢水處理裝置,即以碳鋼防腐為主要原料的WSZ型系列污水處理設備。
100噸/天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主要作用:
(1)集水池:
收集廢水,均衡水質。
(2) 石灰投加反應池:
由于本次設計處理的廢水來自原有厭氧池的出水,此廢水成酸洗,投加石灰乳的作用是調節水的ph值,并對水中的氨氮進行初步的降解。
(3)氣浮機:
通過投加絮凝劑與助凝劑使水中的懸浮物質絮凝,再經過氣浮機大幅度去除水中的懸浮物。
(4)水解酸化池
降解大分子物質轉變為易生物降解物質,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以利于后續的生物處理。
(5)缺氧池
主要起反硝化去除硝態氮的作用,同時去除部分BOD。
(6)好氧池
采用生物接觸氧化池,池內高的溶解氧和優良的生物菌群與有機污染物接觸反應,為有機污染物的降除,氨氮的氧化和磷的吸收去除創造了適應環境,提高了有機污染物及氨氮、磷的去除效率。
(6)二沉池
二沉池主要為滿足接觸反應池隨水流出的脫落生物膜,游離菌膠團,有機雜質等的沉降,為達到滿意的沉降效果,采用設計合理的表面負荷,沉降速度,污泥斗傾角,避免死角,縮短污泥在池內停留時間,保證澄清效果和泥水分離效果。
(7)濃縮池:
生化后所沉淀剩余污泥在池中進行好氧消化穩定處理,以減少污泥的體積和提高污泥的穩定性。好氧消化后的污泥量較少,定期排放到干化池進行污泥脫水處理外運。上清液采用上清液回流至調節池。
100噸/天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工藝參數
:缺氧池停留時間不小于4 h,好氧池停留時間不小于6 h,污泥清理周期180 天,人工濕地水力負荷0. 5 ~1. 0 m3/(m2˙d) 。
m3/(m2˙d) 。
人工濕地系統較之傳統處理系統有許多優點: ①建造和運行費用便宜,易于維護; ②處理工藝效果可靠,不僅能去除常規污染物,而且對營養物質等具有明顯的處理效果; ③可有效緩沖水力和污染負荷造成的沖擊。
污水人工濕地處理系統也存在一定的缺點: 占地面積大,每天處理噸水需要占地5~10 m2 ; 易受病蟲害的影響; 生物和水力復雜性,使得設計運行參數不精確,需經過2~ 3 個生長季節,才能形成穩定的植物和微生物系統。
工藝二:地埋A/O-生態塘
地埋A/O-生態塘技術是在常規生化處理后增加生態塘處理工藝。生態塘亦稱氧化塘或穩定塘,是一種利用天然凈化能力對污水進行處理的構筑物的總稱。其凈化過程與自然水體的自凈過程過程相似,通常是將土地進行適當的人工修整,建成池塘,并設置圍堤和防滲層,依靠塘內生長的微生物來處理污水。生物塘是以太陽能為初始能量,通過在塘中種植水生植物,進行水產和水禽養殖,形成人工生態系統,在太陽能(日光輻射提供能量) 作為初始能量的推動下,通過生物塘中多條食物鏈的物質遷移、轉化和能量的逐級傳遞、轉化,將進入塘中污水的有機污染物進行降解和轉化,后不僅去除了污染物,而且以水生植物和水產、水禽的形式作為資源回收,凈化的污水也可作為再生資源予以回收再用,使污水處理與利用結合起來,實現污水處理資源化。該技術適用于擁有自然池塘或閑置溝渠,地勢條件易于收集污水,并能通過自流出水的且規模適中的村莊,處理規模20~200t/天。
工藝參數: 缺氧池停留時間不小于4 h,好氧池停留時間不小于6 h,生態塘停留時間不小于24 h,污泥清理周期180天。
生態塘較傳統處理工藝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低、維護和維修簡單、管理方便; 但負荷低,占地大,受氣候影響較大,若設計或運行管理不當,則會造成二次污染。
100噸/天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使用及維護
a.嚴禁在設備處于帶電運行的情況下進行維修工作。
b.運行時不得關閉潛污泵,正常維修除外。
c.在沒有足夠的保護設施下,不得進行維修處理設備。
d.不得向池中和管廊中丟棄垃圾和廢棄物。
e.非特殊工作,不得開啟維修口,以免發生危險。
f.在需下池檢修時,必須有保護人員在旁,不得單獨進行工作。
g.注意保護各類處理設備,不得在設備上擺放物品及攀爬。
h.注意保護各類測量儀表,防止磕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