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功能
生物膨脹床與流化床
生物膨脹床是介于固定床和流化床之間的一種過渡狀態,流化床中的填料隨水、氣流的上升流速的增加而逐漸由固定床經膨脹床后成為流化床。生物膨脹床與流化床通過選用適度規格粒徑(約為0.2~1.0mm)的生物載體,如砂、焦碳、活性炭、陶粒等,采用氣、水同向混合自下而上,使載體保持適度膨脹或流化的運轉狀態。與固定床相比,從兩個方面強化了生物處理過程:一方面,載體粒徑變小,比表面積增大,單位溶劑的比表面積可達到2000~3000m2/m3,這大大提高了單位生物池的生物量。另一方面,由于顆粒在反應器中處于自由運動(膨脹或流化)狀態,避免了生物濾池的堵塞現象,提高了水與生物顆粒的接觸機會;同時可采用控制膨脹率的辦法來控制水流紊動對生物顆粒表面的剪力水平,進而控制填料上生物膜的厚度,有利于形成均勻、致密、厚度較薄且活性較高的生物膜。這些都大大的強化了水中可生物降解基質向生物膜內的傳遞過程,使生物膨脹床、流化床的單位容積的基質降解速率得到提高。生物膨脹床、流化床含有活性高的較大生物量,處理水力負荷增大,并保證出水水質良好。
采用生物膨脹床與流化床,可解決固定填料床中常出現的堵塞問題,進一步提高凈化效率,且占地面積少。但由于保持膨脹或流化狀態,消耗的動力費用較高,且維護管理復雜,尤其是當池體比較大的情況,如一旦停止運行,再啟動很困難,運行中水力學條件難以控制等。在運行過程中還存在流化介質跑料現象,其工程應用還很少見。
馬鞍山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功能
反硝化
對于需要脫N的污水,曝氣生物濾池的反硝化通常有前置反硝化和后置反硝化兩種。前置反硝化的前提是滿足系統反硝化的碳源要求,廢水首先經過DN濾池或濾池的DN段(把反硝化和硝化組合在1個濾池中,通過對不同濾料中的組合達到硝化和反硝化的目的)。然后經過好氧濾池或濾池的好氧段,好氧池出水回流到反硝化濾池,硝化濾池的出水NO-3-N回流到反硝化濾池,反硝化菌利用進水中的有機物作為電子供體,NO-3-N作為電子受體,進行電子轉移,終轉化為N2轉移至空氣中,達到廢水脫氮的目的。
后置反硝化是廢水首先經過硝化濾池或濾池的好氧段,出水進入DN濾池或濾池的DN段,后置脫氮技術不利的一面是需要外加碳源,運行成本相對較高,同時如何投加適當劑量的碳,需要可靠的控制和穩定的進水濃度,同時出水需要進行曝氣去除過量的碳。典型反硝化流程:
反硝化
對于城市污水處理廠,一般需要同時脫氮和除磷的工藝,常用除磷技術有化學除磷和生物除磷方法。
化學除磷+生物濾池處理工藝
生物濾池脫氮除磷工藝對于城市污水處理廠,一般需要同時脫氮和除磷的工藝,常用除磷技術有化學除磷和生物除磷方法。1化學除磷+生物濾池處理工藝采用曝氣生物濾池的化學除磷藥劑投加點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混凝沉淀池預處理,使磷積聚體被分離到沉淀池中,達到污水除磷的目的。該工藝優點是工藝流程簡單,控制方便;但藥劑耗量較大,剩余污泥較多,同時由于混凝沉淀去除一部分有機物,有可能引起后續反硝化碳源不足。
另外一種是同步沉淀與絮凝過濾,即在曝氣生物濾池中投加化學藥劑,沉淀物積聚在填料中,通過周期性反沖洗,將磷排出系統外,達到除磷的目的,該工藝藥劑量相對較小,但是污泥被截留在曝氣生物濾池內,會縮短生物濾池的運行周期,增加反沖洗的頻率。
生物轉盤反應器
生物轉盤在污水處理中已廣泛采用,目前在給水處理領域,對某些污染程度較為嚴重的微污染水進行了一些研究。日本、我國中國臺灣地區以及國內學者的試驗研究表明,采用生物轉盤預處理在適宜水力負荷下改善微污染水水質是有效的。
生物轉盤的特點表現為,生物膜能夠周期的運行于空氣與水相兩者之中,微生物能直接從大氣中吸收需要的氧氣(減少了溶液中氧傳質的困難性),使生物過程更為有利的進行。轉盤上生物膜生長面積大,生物量豐富,不存在類似于生物濾池的堵塞情況,有較好的耐沖擊負荷的能力,脫落膜易于清理處置。但存在的不足是生物氧化接觸時間較長,構筑物占地面積大,盤片價格較貴,基建投資高。
水的生物處理技術具有以下優勢:
①與物理和化學凈化技術相比,生物處理更為經濟有效。就現代凈水技術而言。生物預處理已成物理化學處理工藝的必要補充。該方法投資少。見效快,能去除常規傳統工藝不能去除的污染物,操作管理簡單,只需增加預處理單元,對后續常規處理單元影響小,同時能使后續工藝簡單易行,運行費用增加少,處理效果比較理想,出水水質明顯改善,適于大規模推廣,適合中國國情。
②對鐵、錳、酚、色、嗅、味、濁度及色等均有較好的去除效果。如果設置在沉淀出水后,則可以減輕后續處理的負荷,還可以和其他工藝聯合使用,延長過濾或活性炭吸附等物化處理工藝的使用周期,使炭不必再生,僅需經常地反復沖洗即可*運行,并且可以和臭氧等結合進行深度處理,優勢互補,大可能地發揮水處理工藝的整體作用,提高出水水質,降低水處理費用。
2.生物處理技術
水源水生物處理技術的本質是水體天然凈化的人工化,通過微生物的降解,去除水源水中包括腐殖酸在內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及可能在加氯后致突變物質的前驅物和NH3—N,NO2—等污染物,再通過改進的傳統工藝的處理,使水源水水質大幅度提高。常用方法有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流化床,生物接觸氧化池和生物活性炭濾池。這些處理技術可有效去除有機碳及消毒副產物的前體物,并可大幅度的降低NH3—N,對鐵、錳、酚、濁度、色、嗅、味均有較好的去除效果,費用較低,可*代替預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