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次氯酸鈉消毒劑發生器發貨
電解次氯酸鈉發生器工作原理
電解次氯酸鈉發生器是稀鹽水通過電解電極在直流電場作用下進行電化學反應,并在純鈦電極的釕、銥等貴金屬涂層的催化作用下,產生純凈次氯酸鈉液體的消毒液生產設備。次氯酸鈉溶液是一種強氧化劑,具有很強的殺菌、漂白效果,是目前應用廣泛的一種消毒劑。
常規次氯酸鈉發生器的工藝流程包括以下步驟。首先,自來水進水經軟水器軟化后,水中的鈣、鎂離子被去除,生成軟化水。一部分軟化水進入軟化水箱存貯,為次氯酸鈉發生器的進水提供稀釋水;另一部分進入溶鹽箱溶解精制鹽,成為濃度30%的飽和食鹽水。飽和食鹽水經計量泵與稀釋水精確配比混合至鹽水濃度為3%,進入次氯酸鈉發生器,溶液在直流電作用下被電解,槽內陽極產生,陰極產生氫氧化鈉和氫氣。二種產物立即接觸并反應生成次氯酸鈉溶液,反應方程式如下:
陽極反應:2Cl-→Cl2↑+2e
陰極反應:2e+2Na++2H2O→2NaOH+H2↑
極間的化學反應:Cl 2+2OH-→ClO-+Cl-+H2O
ClO-→Cl-+[O]
總反應:NaCl+H2O→NaClO+H2
因為NaClO的分子量是Cl2的1.05倍,且在發生氧化反應時,每個NaClO分子與Cl2分子所發生的電荷轉移數相同,因此通過電化學反應途徑生產次氯酸鈉過程中,每生產1 g NaClO,相當于生0.953g有效氯。
海晏次氯酸鈉消毒劑發生器發貨
目前我國已建設有相當數量的醫院污水處理設施,對醫院污水的污染控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與發達國家醫院污水處理狀況及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相比,我國醫院污水處理水平整體較低,尤其2003年初具有高度傳染性―SARS‖的爆發,對現有醫院污水處理的工藝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都提出了考驗,使現有醫院污水處理的不足表現得更為突出。醫院污水,尤其是傳染病醫院、結核病醫院污水中,不同程度地含有多種病菌、病毒、寄生蟲卵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質。這些病菌、病毒和寄生蟲卵在環境中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有的在污水中存活時間較長,當人們食用或接觸被病菌、病毒、寄生蟲卵和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的水或蔬菜時,就會使人致病或引起傳染病的暴發流行。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和細菌學檢驗證明,國內歷次大規模傳染病的暴發流行,都與飲用或接觸被污染的水有關。例如1987年上海市發生甲型肝炎大面積暴發流行,系由于帶有甲型肝炎病毒的糞船污染了毛蚶所致。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發生霍亂,暴發面積之廣,死亡人數之多,為有史以來所罕見,并且發病多半在不發達國家的沿海地區,據報導,均因飲用水受到病人排泄物污染所致。目前比較常用的醫療污水處理工藝:一級處理工藝、二級處理工藝、醫院污水處理設備傳統活性污泥法、吸附再生法、SBR法、AB法、A/O和A2/O法A/O系統和A2/O系統是由缺氧-好氧或厭氧-缺氧-好氧、CASS工藝生化處理等諸多方法。一級處理工藝常規一級處理的目的主要是去除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懸浮物(SS),為后續處理創造條件。其主要設備和構筑物是:格柵、沉砂池、沉淀池等。格柵可去除污水中較大的顆粒物質和漂浮固體物質。沉砂池可以去除0.2mm以上的沙粒,沉淀池可去除污水中大部分懸浮物。一般通過一級處理可去除60%懸浮物和20%BOD5。醫院污水一級處理和氯化消毒的典型工藝流程是:來自病區和其他含菌污水通過排水管道匯集到污水處理站,對于糞便污水應先通過化糞池沉淀消化處理,然后進入污水處理站。處理站設有格柵、調節池、計量池、提升泵和接觸池。消毒劑通過與水泵聯動或與虹吸水混合后,進入接觸池,在接觸池內污水和消毒劑經過一定時間的接觸后達到水質凈化和消毒要求之后排放?;S池或沉淀池產生的沉淀污泥按規定進行定期消除和消毒處理,二級處理工藝二級處理主要是指生物處理。生物處理可以去除污水中溶解的和呈膠體狀的有機污染物.其BOD的去除率在90%以上,出水的BOD可降至30mg/L以下,同時還可以去除COD、酚、氰等有機污染物。常規的二級生物處理技術如活性污泥法不能去除水中的氮和磷。因此,國內外開發了生物脫氮除磷的改進二級處理技術或稱三級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