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地區地熱資源勘查鉆井公司、地熱能的能效利用,同時增加農產品收入,形成高效、環保的地熱農業工程。在地球表面下,儲藏著非常豐富的地熱能源,在距離地表10000米深的地方儲存的地熱能,相當于4948億噸標準煤的熱量。地熱能以其清潔、高效、穩定、分布廣、可再生、應用范圍廣等優勢,成為未來新能源領域。地熱能初投資雖然稍大,但并不比太陽能和風能更高,而且運行和維護費用低廉,雖然其分布受地域限制,但由于其利用模式多,在不同的地域可以采用因地制宜的利用模式。中國初的地熱能利用,涉及的模式十分廣泛,為現今的市場化地熱能開發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地熱能的直接利用和地熱發電都有所嘗試,在工業加工、民用采暖和空調、、洗浴、土壤加溫、農業溫室、農田灌溉、水產養殖、畜禽飼養等方面。
都進行了實踐的嘗試,在上世紀90年代,建成了幾座頗具規模的地熱電站,得到了的鼓勵和支持。時至今日,地熱能作為新能源中的優勢能源之一,再次進入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而其利用模式,也由市場經濟初期的地熱溫泉利用,逐步向能源為主的利用模式轉型,使可貴的地熱資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在未來,地熱能作為能源的主流利用模式有三種,分別是:地熱供暖、地熱發電與地熱農業。地熱能供暖包括地熱井供暖和地源熱泵兩種方式,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是利用中淺層的地熱資源,為建筑物提供可以*利用的熱量或冷量。地熱能供暖不會像化石能源那樣帶來碳排放導致的環境污染,也不會像一般的空氣源熱泵一樣將多余的熱量排出室外從而導致熱島效應。
正好可免去加熱,直接引至供暖系統作供暖服務。地熱應進行“梯級”利用,這樣可對地熱資源“物盡其用”,*步用于供暖;第二步送入溫泉垂釣中心,提供地板供暖;第三步就是水產養殖,之后引到溫泉種植采摘基地,作特菜和花卉以及各種時鮮果品種植灌溉之用;后排入溫泉公園的湖里,使其冬天不結冰,綠水常清。地熱能利用包括深層地熱應用和淺層地熱能應用。深層地熱能應用包括地熱發電和直接利用。淺層地熱應用主要是地源熱泵和水源熱泵的應用。地熱發電是地熱利用的重要方式。高溫地熱流體應首先應用于發電。地熱發電和火力發電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利用蒸汽的熱能在汽輪機中轉變為機械能,然后帶動發電機發電。所不同的是,地熱發電不象火力發電那樣要裝備龐大的鍋爐。
也不需要消耗燃料,它所用的能源就是地熱能。地熱發電的過程,就是把地下熱能首先轉變為機械能,然后再把機械能轉變為電能的過程。要利用地下熱能,首先需要有“載熱體”把地下的熱能帶到地面上來。目前能夠被地熱電站利用的載熱體,主要是地下的天然蒸汽和熱水。按照載熱體類型、溫度、壓力和其它特性的不同,可把地熱發電的方式劃分為蒸汽型地熱發電和熱水型地熱發電兩大類。蒸汽型地熱發電是把蒸汽田中的干蒸汽直接引入汽輪發電機組發電,但在引入發電機組前應把蒸汽中所含的巖屑和水滴分離出去。這種發電方式較為簡單,但干蒸汽地熱資源十分有限,且多存于較深的地層,開采技術難度大,故發展受到限制(參考《資源》欄目有關文章)。主要有背壓式和凝汽式兩種發電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