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機構污水處理設備廠家
新時代當然用新型設備,污水處理我們只專注生活污水、醫療污水、工業污水。
相信我們請致電:逄工咨詢吧。
微生物在廢水生物處理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廢水生物處理中主要有三個作用:
① 去除溶解性有機物(以COD或BOD5表示)(將其轉化成CO2和H2O),去除其它溶解性無機營養元素如N(zui終轉化為N2氣)、P(轉化為富含磷的剩余污泥從水中分離出來)等;
③ 穩定有機物(某些有毒有害難降解有機物可以被微生物初步分解或部分降解,而減輕毒性作用或得到部分穩定,或zui終被*轉化為無機物而得到穩定)。
酸堿廢水存儲池容積根據酸堿廢水周期zui大排放量考慮,內壁應有防腐、空氣攪拌混合措施。若廢水中和后達不到規定的pH值時,還需稍加廢酸或廢堿進行適當的調節。
石灰石粉碎成細粒后干投時,處理流程中包括廢水調節池、石灰乳配制槽或石灰石粉碎機、投藥裝置、混合反應池、沉淀池以及污泥干化床等。在混合反應池中,應進行必要的攪拌,防止石灰渣的沉淀。同時,廢水在其中的停留時間一般不大于5min。
酸堿廢水是水中酸堿濃度異常的一種水污染現象。天然水的pH值通常為6.5-8.5,當pH值小于6.5或大于8.5時,表示水體受到酸類或堿類污染。酸堿廢水的來源很廣,往往還含有懸浮物、金屬鹽類、有機物等雜質,·但在排至水體或進人其他處理設施前,均須對酸堿廢液*行必要的回收。
常用酸、堿物質的摩爾值換算見表6-2.
堿性中和劑比耗量見表6-3.
反應池容積按照在中和反應池內停留時間1~2h考慮。
肉足類:只有細胞質所形成的一層薄膜,大多沒有固定的形狀,細胞質可以伸縮變動形成具有運動和攝食的胞器。大多以動物性營養,以細菌、藻類、有機顆粒為食。主要有變形蟲、太陽。
纖毛類:特點是周身表面或部分表面具有纖毛,作為運動器官。構造是原生動物zui復雜的,有胞口、胞咽做消化的器官,有大核為營養核,小核為生殖核。纖毛類分為游泳型(靠自身的纖毛自由游動)和固著型(固著在其他物體上生活,可以形成群體)兩種。在廢水中常見的游泳型纖毛蟲有草履蟲(Parameciom caudatum)、腎形蟲(Colpoda)、豆形蟲(Colpidium)、漫游蟲(Lionotus)、裂口蟲(Amphileptus)等;常見的固著型纖毛蟲有鐘蟲類。
對于中水處理流程選擇的一般原則是,當以洗漱、沐浴或地面沖洗等優質雜排水(CODcr150~200mg/l,BOD550~100mg/l)為中水水源時,一般采用物理化學法為主的處理工藝流程即可滿足回用要求。當主要以廚房、廁所沖洗水等生活污水(CODcr300~350mg/l,BOD5150~200mg/l)為中水水源時,一般采用生化法為主或生化、物化結合的處理工藝。而物化法一般流程為混凝、沉淀和過濾。
醫療機構污水處理設備廠家:小型26500人民幣
傳統的生物化學法運轉時必須考慮到反應速率和污泥的沉降性能。反應速率主要取決于活性污泥的濃度,污泥濃度高,則反應速度就快。但考慮到二沉池不能過大,所以活性污泥的濃度就不能太大,從而影響了反應速率。污泥的沉降性能則取決于曝氣池的運行條件。嚴格控制曝氣池的操作條件是首要條件,因此也限制了生物化學法的應用范圍。為了克服這些不足,科學家們首先想到了用膜來進行固液分離。超濾膜分離技術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發展起來的。其原理是在一定壓力下,采用具有一定孔徑的分離膜,將溶液中的大分子物質、膠體、細菌和微生物截留下來,從而達到濃縮與分離的目的。其處理精度可達0.1微米。不會產生生化法那樣的氣味兒,污泥量少,無需進行污泥處理。同時啟動也十分方便,不必象生化法那樣接種和培馴污泥,因而操作方便。國外的研究資料表明,超濾技術作為中水處理的后處理技術,具有適應性強、對懸浮物、細菌和洗滌劑的去除率高,出水穩定等諸多優點。
1.投藥中和法
強酸性廢水采用的藥劑有石灰、廢堿、石灰石和電石渣等,但zui常用的是將石灰制成乳液濕投,石灰乳的投加濃度一般般為10%以Ca (OH) 2計〕,超過此濃度輸送比較困難,容易沉淀。
H2SO4+Ca(OH)2=CaSO4+2H20
(1)中和劑用量的實際耗量應比理論比耗量大。同時還要考慮金屬離子及中和反應混合不均勻使實際耗量比理論耗量高等因素,常用不均勻系數K來表示。則藥劑總耗量GZ (kg/d)的計算式為
Gz=KQCa/e
采用碳酸鹽做中和濾料,均有CO2氣體產生,它能附著在濾料表面,形成氣體薄膜,阻礙反應的進行。酸的濃度越大,產生的氣體就越多,阻礙作用也就越嚴重。采用升流過濾方式和較大的過濾速度,有利于消除氣體的阻礙作用。過濾中和產物CO2溶于水使出水pH值約為5。需要時經曝氣吹脫CO2,則pH值可上升到6左右。脫氣方式可用穿孔管曝氣吹脫、多級跌落自然脫氣、板條填料淋水脫氣等。升流式膨脹中和濾池的濾料粒徑為0. 5~3mm,濾速為60·74m/h,上部出水區濾速為15~20m/h,中和池反應時間為40-60so濾料層厚度為1~1. 5m,濾料膨脹率保持5000。池底設150~200mm的卵石墊層,池頂保持0. 5m的清水區。升流式濾池要求布水均勻,因此常采用大阻力配水系統和比較均勻的集水系統。設備直徑一般不大于1. 5~2. 0m,可采硬聚氯乙烯材料。運行中需要隨時補加濾料,定期(每2h)檢測出水pH值,pH=4. 2以上為合格。當填料失效(進出水水質pH相等),而填料無變化時,設備要停止運行,從下部清除全部廢料,重新裝人新料。
:3噸每天:
汽提精餾回收氨水法成本
投資成本:120~600萬元,回收的氨水濃度:16%~22%濃氨水。運行成本:5~10元/噸,運行成本受原水氨因此,在使用膜生物反應技術的過程中,要注意生物膜的受污染情況,以免造成污水處理不及時,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與工作。其次,傳統的污水處理技術在工作過程中,會吸附許多有害物質,對處理過的水質有嚴重影響,在污水處理之后,要嚴格監控水的流向及用途。因此,在運用膜生物反應技術進行污水處理過程中,同樣要對處理之后的水進行檢測和監控,避免水質不合格造成二次環境無污染。
目前
運行成本主要是添加的鎂鹽和鹽,若企業能因地取材,尋找到廉價的沉淀劑,如含鎂或者含磷廢水,以廢制廢,綜合利用,則可大大降低處理成本。若單獨添加沉淀劑,廢水沉淀后多余的鎂和磷殘留,不僅處理成本增加,而且引入磷污染物,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而生成的銨鎂沉淀物因有可能夾帶廢水中的有機物、重金屬,可否作為復合肥料使用還需進一步研究,其應用價值還有待開發。因此,MAP法要廣泛應用于生產中必須解決兩個關鍵問題:廉價的沉淀劑凈化銨鎂沉淀物,達到復合肥料的使用標準,推廣應用
高氨氮廢水
常用空氣作載體(若用水蒸氣作載體則稱汽提)。吹脫塔常采用逆流操作,塔內裝有一定高度的填料,以增加氣—液傳質面積從而有利于氨氣從廢水中解吸。常用填料有拉西環、聚丙烯鮑爾環、聚丙烯多面空心球等。廢水被提升到填料塔的塔頂,并分布到填料的整個表面,通過填料往下流,與氣體逆向流動,空氣中氨的分壓隨氨的去除程度增加而增加,隨氣液比增加而減少。pH是影響游離氨在水中百分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當pH大于10時,離解率在80%以上,當pH達11時,離解率高達98%。
優缺點
吹脫法、汽提法其工藝簡單,效果穩定,投資較低;但能耗大,處理成本高,處理成本約20~30元/噸水。出水氨氮大約為50~200mg/L,無法達到排放要求,必須增加后續的深度處理才能達標排放。其吹脫出的氨氣采用水淋洗吸收,氨水濃度低(1%左右),回用價值低,易揮發,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使用硫酸等酸性溶液吸收,生成硫酸銨等其他銨鹽,需做進一步的處理,工藝流程較長,必定增加投資成本,且zui終生產的硫酸銨產品,價格低廉,銷售困難。
該方法投資成本及運行成本處于中等水平,但是回收的氨水濃度較高,可根據企業情況選擇回用于生產,也可以外售。其氨水回用或者外售盈利的本可以抵消工藝設備的運行成本,且出水效果較好,氨氮濃度可降至10mg/L以下,省去為了達標排放而進行二次脫氨的投資和運行成本。其缺點就是為了保證出水達標,其出水pH必須控制在10以上,造成的浪費,還必須加酸回調至中性,才能達標排放。另外,此方法尤其適用于氨氮濃度7000mg/L以上的高濃度氨氮性廢水,否則氨氮濃度低,同等條件下其回收的氨水較少,氨水回用或外賣的效益低,整體的運行成本就會上升。
(3) 人工濕地處理技術
目前,北京、深圳等城市都采用了這一技術處理生活污水。云南省澄江縣撫仙湖邊的馬料河濕地工程于2003年10月建成運行,每天可凈化污水4萬多立方米,凈化后的水質優于地表水三類標準。有關研究表明(P1-8),在進水污染物濃度較低的條件下,人工濕地對BOD5的去除率可達85%~95%,對CODcr的去除率可達80%以上,對磷和氮的去除率分別可達到90%和60%。
(4) 土壤滲濾技術
地下土壤滲濾法在我國日益受到重視。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所“八五”、“九五”期間的研究表明,在我國北方寒冷地區利用地下土壤滲濾法處理生活污水是可行的,且出水能夠作為中水回用[16](P111-119);1992年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對地下土壤毛管滲濾法處理生活污水的凈化效果和綠地利用進行了研究(P4-7);清華大學在2000年國家*重大專項中,首先在農村地區推廣應用地下土壤滲濾系統(P57-61),取得了良好效果:對生活污水中的有機物和氮、磷等均具有較高的去除率和穩定性,CODcr、BOD5、NH3-N和TP的去除率分別大于80%、90%、90%和98%。
無動力、地埋式厭氧處理系統、雨污分離管網輸送集中處理和生物投菌治理污水等技術方式應用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嘗試,也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城市污水消毒標準
銨鎂沉淀法
a、原理
在弱的情況下,向含高濃度氨氮的廢水中加入含Mg2+和PO43-的藥劑,使污水中的氨氮和磷以鳥糞石(銨鎂)的形式沉淀出來,同時回收污水中的氮和磷。其反應過程如下:Mg2++NH4++HPO42-+6H2O→MgNH4PO4˙6H2O+H+(KSP=2.5×10-13,25℃),理論上,每去除1gNH4+-N就有17.5gMgNH4PO4˙6H2O沉淀生成。
b、該反應主要的影響因素有:合適的鎂鹽、鹽、適當的pH。多選用MgCl2˙6H2O和Na2HPO4˙12H2O作為沉淀劑,銨鎂為性鹽,在pH>9.5的溶液環境中,結晶會溶解。因此控制好反應pH至關重要。
氣態膜法
氣態膜,又稱支撐膜,膜吸收。目前已應用于水溶液中的揮發性反應性溶質如NH3、CO2、SO2、H2S、Cl2、Br2、I2、HCN、、酚的脫除,回收富集和純化。氣態膜具有比表面積,高傳質推動力,操作彈性大,氨氮脫除效率高,無二次污染等優勢。氣態膜脫氨技術采用疏水性的中空纖維微孔膜作為含氨廢水和吸收液的屏障,這時膜一側是待處理的氨氮廢水,另一側是酸性吸收液,疏水的微孔結構在兩液相間提供一層很薄的氣膜結構。廢水中游離態的NH3在廢水側通過濃度邊界層擴散至疏水微孔膜表面,隨后在膜兩側NH3分壓差的推動下,NH3在廢水和微孔膜界面處氣化進入膜孔,然后擴散進入吸收液側與酸性吸收液發生快速的不可逆的反應,從而達到氨氮脫除的目的。
高濃度氨氮廢水生物膜又是微生物高度密集的物質,在膜的表面上和內部生長繁殖著大量的微生物及微型動物,形成由有機污染物 →細菌→原生動物(后生動物)組成的食物鏈。生物膜是由細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后生動物和其他一些肉眼可見的生物群落組成。其中細菌一般有:假單苞菌屬、芽苞菌屬、產桿菌屬和動膠菌屬以及球衣菌屬,原生動物多為鐘蟲、獨縮蟲、等枝蟲、蓋纖蟲等。后生動物只有在溶解氧非常充足的條件下才出現,且主要為線蟲。污水在流過載體表面時,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附,并通過氧向生物膜內部擴散,在膜中發生生物氧化等作用,從而完成對有機物的降解。生物膜表層生長的是好氧和兼氧微生物,而在生物膜的內層微生物則往往處于厭氧狀態,當生物膜逐漸增厚,厭氧層的厚度超過好氧層時,會導致生物膜的脫落,而新的生物膜又會在載體表面重新生成,通過生物膜的周期更新,以維持生物膜反應器的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