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山東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的需氧生物處理
需氧生物處理是在有氧氣(一般由水處理風機及曝氣器提供氧氣)的條件下進行的污水處理。大部分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均設有需氧生物處理的工序,需氧生物處理法是污水生物處理法的一種。在有氧氣的條件下利用好氧菌或兼性厭氧菌的作用,把復雜的有機物轉化、降解成簡單的無機物,具體有要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氧化塘法、生物濾池等方法。 1.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在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中zui常用的一種需氧生物處理法,其基本構成有曝氣池、二沉池、剩余污泥排放系統、供氧系統。其基本原理是往污水中連續通入空氣,該法是在人工充氧條件下,對污水和各種微生物群體進行連續混合培養,形成活性污泥。活性污泥法經一定時間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狀絮凝物。其上棲息著以菌膠團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強的吸附與氧化有機物的能力。具體流程如下: 2.生物膜法 與活性污泥法并列的一類污水好氧生物處理技術,是一種固定膜法。主要用于去除廢水中溶解性的和膠體狀的有機污染物,此法在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也被經常使用。其原理是生物膜首先吸附附著水層有機物,由好氣層的好氣菌將其分解,再進入厭氣層進行厭氣分解,流動水層則將老化的生物膜沖掉以生長新的生物膜,如此往復以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生物膜法經常使用的生物器有生物濾池、生物轉盤、曝氣生物濾池、厭氧生物濾池等。 3.氧化塘法 其原理是通過水塘中的“藻菌共生系統”進行污水凈化。所謂“藻菌共生系統”是指水塘中細菌分解廢水的有機物產生的二氧化碳、磷酸鹽、銨鹽等營養物供藻類生長,藻類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又供細菌生長,從而構成共生系統。氧化塘法主要應用于處理中小城鎮的污水和一些工業廢水。 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這兩種需氧生物處理方法經常在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中使用,有很好的污水凈化效果,而氧化塘法也是一種需氧生物處理方法,但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城市中一些企業污水處理就很難使用該法對污水進行處理,因此在處理污水時應該針對性的進行選擇!
淺析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的優勢及厭氧微中的作用
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是一種模塊化的高效污水生物處理設備,是一種以生物膜為凈化主體的污水生物處理系統,充分發揮了厭氧生物濾池、接觸氧化床等生物膜反應器具有的生物密度大、耐污能力強、動力消耗低、操作運行穩定、維護方便的特點,使得該系統具有很廣的應用前景和推廣價值。 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不占用地面空間、價格低、高效、維護簡便,通過*實踐應用得到廣泛推廣,在生活污水處理、印染污水處理、食品污水處理、屠宰場污水處理、工業污水處理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該設備采用接觸氧化法、由初沉池、接觸氧化池、二沉池、消毒池、污泥池、和風機六部分組成。
【】
廢水處理效果
該工程于2002年6月動工,2002年10月建成并試運行,2003年3月通過環保驗收。整套設施自運行以來至今一直高效穩定。其處理效果見表3。表3數據表明廢水經處理后,出水各項指標均達到要求。
體會與討論
(1)由于生產廢水中的石油類污染物都是來自鋁件表面保護性油膜,輕易發生乳化反應,并被混凝成“礬花”。但這種“礬花”含有一定的油質,顯得有粘性,并易結成團浮于水面。根據這種特性,采用混凝氣浮法具有較好的泥水分離的效果。可見,氣浮工藝對該廢水不僅高效往除石油類污染物,而且還對廢水進行的預充氧,這就從兩個方面進步了廢水的可生化性,為后續的生化工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由于在生產過程中要對鋁件用產業洗滌劑進行反復清洗,故所排廢水不僅水量大而且富含產業洗滌劑成分,一經鼓氣攪拌,會產生大量泡沫,故在混凝反應區與PH回調區不適宜用空氣攪拌的方式,并且要在好氧池之前使用消泡劑,改變洗滌劑的表面活性,否則好氧池由于鼓氣產生大量泡沫,無法正常運行
(3)由于在生產過程中用到的產業洗滌劑及少量染色劑,它們都是一些難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因此在設計采用進一步生化處理工藝時,先用水解酸化工序使一些復雜的大分子物質、不溶性有機物水解成小分子物質、溶解性有機物,然后再用接觸氧化法對小分子物質和溶解性有機物進行氧化分解,才能取得較好的生化處理效果。
(4)水解酸化池中采用機械攪拌器進行攪拌,以增強廢水與污泥之間的接觸,消除池內的梯度,避免產生分層,進步效率。
(5)微生物的生長需按一定的比例攝取碳、氮、磷以及其他微量元素。但此類生產廢水中營養物質含量不足,因此采用定期向廢水中投加氮、磷等物質的辦法提供微生物代謝所需要的生長元素。
(6)好氧處理段采用接觸氧化法。接觸氧化法是目前應用較廣的處理效率高的生物處理技術。由于池內填料比表面積大,池內充氧條件好,氧化池內單位容積的生物量高于活性污泥法及生物濾池;池內曝氣裝置設在填料之下,供氧充足、傳質條件好,池內生物活性高,生物膜更新速度快,可以承受的濃度負荷是其它生物法的幾倍,因此可以減少占地,節省能耗。接觸氧化池分成兩格,每格可采用不同的污泥負荷,并使每格微生物與負荷條件(大小、性質)相適應,利于微生物專性培養馴化,進步處理效率。
(7)混凝沉淀池出水后設有二級高效纖維過濾器,保證懸浮物的水質指標達到回用要求10mg/L以下。需要指出的是,高效纖維過濾與纖維球過濾不同,纖維球過濾效果遠比不上纖維過濾的效果。在選取濾料時要特別留意,需要根據水質要求而定。
(8)由于生產過程中,廠方經常由于車間治理不善,使得膠管、膠條、膠粒、膠手套等生產耗用品隨廢水一起排進廢水調節池,使得廢水提升泵經常堵塞而損壞。又由于該廠是24小時連續生產連續排水,因而在工藝設計時必須考濾過流泵都要一備一用,才能保證生產的正常運行。否則將會造成難以想象的后果。
【】
工濕地處理技術
人工濕地,是一種為處理污水而采用工程手段模擬自然濕地系統建造的構筑物,在構筑物的底部,按一定的坡度填充選定級配的填料,如碎石、沙子等,在填料表層土壤中種植一些對污水處理效果好、成活率高、生長周期長、美觀以及具有經濟價值的水生植物,如蘆葦等。人工濕地主要通過生態處理系統內的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的協同作用,實現污染物的去除。廢水中的不溶性有機物通過濕地的沉淀、過濾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進而被微生物利用;廢水中的可溶性有機物,則可通過植物根系的生物膜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謝降解過程而被分解去除。隨著處理過程的不斷進行,濕地床中的微生物也繁殖生長,通過對濕地床填料的定期更換及對濕地植物的收割,則將新生的有機體從系統中去除。由于這種處理系統的出水質量好,適合于處理飲用水源,或結合景觀設計,種植觀賞性植物,可改善風景區的水質狀況,其造價及運行費用遠低于常規處理技術。這種技術已經成為提高大型水體水質的有效方法。但其占地面積比傳統工藝高得多,而且季節因素的變化也限制了濕地的發展。目前,中國南方的浙江省安吉縣、北方的北京市密云縣等地,利用分散式濕地處理農村的污水,已取得了顯著成效[ 2 ] 。
2. 4 土地處理技術
土地處理系統,是將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具有一定構造和良好擴散性能的土層中,利用土壤毛細管浸潤擴散原理,通過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逐級降解污染物、凈化污水的處理系統。該技術利用土壤的自然凈化能力,具有基建投資低、運轉費用少、抗沖擊負荷強、系統稀釋性好、操作管理簡便等優點,特別適合中國國情。同時,還能夠利用污水中的水肥資源,使污水處理與綠化相結合,來美化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澳大利亞與中國天津市的某科研單位合作,曾在天津市武清縣建立試驗區,試驗區總面積為2 hm2 ,引取北京市初級處理后的污水和沿程匯集的鄉鎮生活污水灌溉小麥。結果表明, 97%~99%的磷通過土壤及作物的吸收而被除去,總氮的去除率達82% ~86% , BOD的去除率為93% , COD的去除率為75%~86%。
2. 5 生活污水地下自動連續處理技術
農村生活污水地下自動連續處理技術,是一家一戶生活污水就地獨立處理的技術,每戶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地下裝置,經沉淀分離、腐化水解和土壤生物降解、滲濾、吸收等凈化作用,以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細菌、病毒等,達到規定排放標準后,滲入地下水。該技術適用于農村居住分散,污水無法集中,或雖然形成居住小區,但戶數不多,難以承受建設污水處理廠的投資和運轉費用。該技術就地處理一家一戶產生的生活污水,不受天氣和溫度限制,無能源消耗,山區和平原均可利用,并具有投資少、建設快、不占用土地、無運行費用等特點,適合于中國經濟發展地區農村的需要。該技術*的限制條件,是對地下土質結構和地下水深度有具體要求。設計前,要對現場地下土質結構進行了解,如達不到要求,只要設計時增加相應設施,仍可使用。該技術需要用戶定期檢查分離水解池的水位和污泥深度,平均3—5年清理一次,并將系統產生的污泥運走。目前,該技術在國外已是成熟的應用技術,在美國已運行了數十年,全美國1 /4的家庭采用了這套工藝技術,每天約有150億L的生活污水經該技術處理后,進入地下水。
除此以外,浙江、廣東、天津和江蘇等地,還分別在無動力、地埋式厭氧處理系統、雨污分流管網輸送集中處理和生物投菌治理污水等技術應用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嘗試,也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中國目前共有60多萬個行政村、250 多萬個自然村,居住生活著2億多農戶、近8億農民。農村地大面廣,具體情況千差萬別。因此,在選擇污水處理技術模式時,要堅持“投資節省、技術成熟、工藝簡便、運行成本低廉、運行過程簡便、便于維護保養、符合農村生產生活實際”的原則,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采用符合實際的治理要求和方法,以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沛縣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