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體污水處理設備型號
廢水處理系統曝氣生物濾池內填料的物理吸附和過濾截留作用以及生物膜的生物氧化作用決定了池內SS和有機物的高效去除。
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懸浮狀態的固體污染物質,物理處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級處理的要求。經過一級處理的污水,BOD一般可去除30%左右,達不到排放標準。一級處理屬于二級處理的預處理。
黑臭河道治理模式需要遵循的幾點原則:1.考核目標的設立,一定首先要考慮到該城市的截污狀況,建立分階段達標目標,將黑臭河道治理考核和斷面達標區分開來,先解決黑臭問題,再實現斷面達標問題,斷面達標馬上實現,這個不現實。2.流域治理中截污、清淤、駁岸等工程措施對斷面達標的貢獻既有相關性,但也有客觀原則,考核掛鉤要合理,要有針對性。3.考核指標的確立,既要體現感官指標、也要體現水質指標。4.將河道水質維護與水質達標相掛鉤,突出河流生態維護對水質的貢獻,匹配更多養護資金,建管結合。
*階段技術方案
(1)底質改良技術——底質改良型環境修復劑
底質改良技術可在基本不破壞水體底泥自然環境條件下,對富營養化的底泥進行降解和修復。底質改良型環境修復劑是具有多年工程運行經驗的固載化的復合微生物制劑,能夠在激活原有底泥環境中土著微生物的同時,引入多種*微生物及其生長所需要的營養來提高生物活性,因而可在原地快速分解底泥中的多種污染物,減少底泥內源污染,從根本上解決水體的黑臭問題。此外,底質改良型環境修復劑作為一種載體化的微生物,還具有*性,在投入水體后,沉入河底,并在池底不斷釋放微生物,活化底泥。
采用底質改良型環境修復劑原位改善水體原有底泥,分解底泥中的累積污染物,消除黑臭,控制內源污染,利于水生植物存活。
(2)水質調控技術
水質調控型環境修復劑是一種液體菌劑,能有效降低水體中N、P含量,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程度,降低水體營養狀態指數,從而減少藍綠藻爆發風險,保障水體穩定,提高水體安全性。水質調控型環境修復劑是一種能有效預防和控制藍藻的綜合性產品,能有效調節水生態系統藻相平衡,促使有害藻型富營養化水體向有益藻水體演替,抑制藍藻爆發,達到提高水質安全性的目的。
(3)高效生態浮島——浮島
高效生態浮島技術是基于人工浮島技術,融合生物接觸氧化技術的新型浮島技術,通過增加有益微生物的附著面積,提高對有機污染物的分解,并利用浮島上的植被吸收氮磷營養元素,從而高效、*地凈化水體。
(4)曝氣增氧
溶解氧的含量是反映水體污染狀態的一個重要指標,受污染的水體溶解氧濃度降低,水體的自凈能力也將隨之降低。當河道耗氧過度時,單靠天然復氧是不夠的,必須利用人工曝氣增氧,增加水體復氧過程,使整個河道的自凈過程始終處于好氧狀態,提高水體好氧微生物活性,強化對有機污染物的好氧分解,強化其自凈功能,有利于改善水質。
水氣平行向上流動,促進了氣水的均勻混合,避免了氣泡的聚合,有利于降低能耗,提高氧轉移效率。
傳統治水工藝需要藥劑添加、電力消耗、設備損耗等,每年費用相當昂貴。一般而言,要達到同等水質標準,水域生態構建技術為傳統水景治理方法所需成本的1/3-1/5,而維護成本僅為傳統水景治理的1/2-1/5,并能以低廉的日常維護成本保持水景效果*穩定。水域生態構建技術可以恢復水域的生態功能,使水體在空氣調節、生物多樣性保護、地下水資源保護、水源涵養等方面發揮其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不斷的消耗和補充過程中,在某種意義上水資源具有“取之不盡”的特點,恢復性強??蓪嶋H上淡水資源的蓄存量是十分有限的。
二級處理的主要任務是大幅度去除污水中呈膠體和溶解狀態的有機物,BOD去除率為80%~90%。一般經過二級處理的污水就可以達到排放標準,常用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處理法。三級處理的目的是進一步去除某種特殊的污染物質,如除氟、除磷等,屬于深度處理,常用化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