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塵工藝設計方案
1基本思路和框架
(1)礦石首先需要加工破碎,再通過皮帶上料,然后振動篩篩分。不能影響貴公司的正常操作。
(2)礦石粉碎過程中產生的粉塵主要成分為200um以上的礦石顆粒。
(3)根據除塵系統必須保持一定風壓的特點,結合本工程實際行工況。
5.2除塵系統工藝流程
所有粉塵點產生的粉塵,由匯風總管道進入布袋除塵器內,凈化后的氣體經引風機排入大氣。除塵器清下的粉塵由灰斗下設的卸灰閥輸出。該除塵器系統采用機械反吹清灰方式,杜絕了粉塵的二次飛揚。對于篩分時產生的粉塵,則采用強制引風方式送入除塵器主管道內,(此時產生的粉塵煙氣量本除塵系統已設計在內)與皮帶落差產生粉塵煙氣同時凈化,*解決無組織排放問題粉塵點→管道→手動閥門→布袋除塵器→風機→達標排放
↓
輸灰系統
選用ZC型機械反吹袋式除塵器
1概述
ZC—Ⅱ型回轉反吹扁袋除塵器是由機械工業部設計總院設計處*設計院設計的一種*的新型凈化設備,此項產品同時也列入我廠研究試制項目,于八二年試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產。
該機為旋轉式及過濾的復合式凈化設備,具有高效率、低阻力,運行曲線穩定,維修方便等優點,主要適用于采礦、冶煉、建材、化工、耐火材料、機械加工、電力工業等工礦企業的非纖維性粉塵的環境凈化,排放濃度遠低于國家排放標準,是具有國內八十年代新水平的一種除塵設備。
2結構
該設備結構由四大部分組成:(附結構圖)
2.1、清潔室(即上箱體),其中包括頂蓋、頂蓋旋轉裝置、清潔室、換袋入孔、出風口。
2.2、過濾室(即中箱體),包括上花板、下花板、過濾裝置、過濾室、進風口、檢修入孔。
2.3、灰斗(即下箱體),包括灰斗、支座、卸灰裝置。
2.4、再生機構(即清灰裝置),包括旋轉臂、噴嘴、傳動軸、齒輪、電機、反吹風機、反吹風管、減速機。
反吹風旋臂由頂蓋上減速機構驅動,高壓風機反吹風通過反吹風管與旋臂,由噴嘴直接對準濾袋,執行反吹,達到再生處理的目的。
3工作原理
含塵氣流由筒體上部切向進入,粉塵在筒體內進行旋轉,粉塵在離心力作用下,較粗顆粒沿筒壁旋轉沉降于灰斗,剩余微細粉塵彌散于呈輔射形狀的濾袋之間,由過濾裝置執行過濾。粉塵被強行阻留在濾袋外壁,凈化空氣由清潔室,經風機引至大氣,達到除塵目的。
再生處理是由設備運行時間的增加,設備阻力的增高,影響除塵效果,從而需要再生處理,當阻力在U型壓力計升高到一定調整值時,可啟動減速裝置和高壓反吹裝置,旋臂以不同的速比,不同的轉速,充足動量的反吹氣流經噴嘴吹入各排濾袋,同時,阻擋過濾氣流并改變濾袋內壓力狀況,引起過濾裝置的實質性振動,濾袋外部集塵被抖落至灰斗,U型壓力計數值反應到正常位置時,可停止減速裝置和反吹風機,實現再生處理。
4技術特點與說明
4.1過濾風速的選定:
對于溫度高、濃度大、顆粒細的煙氣粉塵應采用較低的過濾風速運行,設計時,一般選用在V=1-1.5米/分以下,按性能表上A型尺寸制作。對于正常溫度、濃度小、顆粒粗的煙氣粉氣,應采用V=2.5米/分的過濾風速。(按性能表上B型尺寸制作)。
如設計舉型計算除塵器過濾面積可按下式計算:
F =
(m2)
式中L—除塵器的處理風量(m3/h)
V—設計選用過濾風速(m/min)
4.2工作阻力:
除塵器常溫工況的空載阻力為30—40mmH2O。負載負荷運行阻力控制范圍應與選用的過濾風速相適應,一般低載負荷運行工狀阻力為80—130mmH2O。高載負荷運行工狀阻力為110—160mmH2O。
4.3入口濃度標準:
除塵器入口含塵濃度一般應規定在10g/m3左右運行。zui高時不能超過15g/m3超出規定雖對設備效率沒有影響,但設備阻力短時間內就會增高,致使不得不再生處理,如此頻繁工作,造成濾袋壽命減短、消耗電能、工作效率降低若超出15g/m3時,設計時選用二級除塵(本設備前加一級旋風除塵器)或降低選用過濾風速。
4.4過濾效率
由于各種粉塵的性質,粉塵的分散度,粉塵的溫度不同,所以,對各種粉塵的除塵效果因粉塵而異。一般對水泥粉塵、紅丹粉,金屬氧化物粉塵,除塵效效果可達99.5—99.9%以上。
4.5濾袋使用壽命:
濾袋使用一般在含塵濃度不超過15g/m3或有破壞性粉塵的正常情況下使用壽命為一年,一季度可對濾袋進行機外振打清洗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