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污水處理進入新時代】武漢東湖污水處理進入“新時代”,將緩解城市內澇壓力。這也意味著,武漢污水處理系統建設將提上建設日程,未來的污水收集及處理系統將向“新時代”邁進。
1月6日,相關媒體向武漢市水務局、武漢市城投集團核實時,雙方均表示,東湖核心區污水傳輸系統工程是武漢市的重點工程,該市正規劃建設兩大污水處理系統,武昌區域的是污水處理,漢口區域的是排水。
據武漢市*在該工程環評批復中顯示,東湖核心區污水傳輸系統工程分為污水系統和地表完善系統兩部分,由武漢市城投公司負責建設,范圍涉及武昌、洪山、青山。
據悉,該工程線路設計為“沙湖大道—歡樂大道—武鄂高速—嚴西湖公園—北湖污水處理廠”,項目服務范圍為沙湖、二郎廟、落步嘴污水處理廠及白玉山污水收集系統,覆蓋區域約130.35平方公里。主要包括直徑3-3.4米、總長約17.6公里的污水主隧工程,起點為二郎廟預處理站,終點為規劃建設的北湖污水處理廠;以及2根直徑1.5米、長1.7公里的支隧工程,起點為落步嘴污水處理廠,終點為主隧道(青化立交處)。
據了解,位于武昌片區的沙湖、汪家墩的二郞廟、楊春湖東側的落步嘴三大污水處理廠,均位于城市核心區或副中心,目前日均武漢污水處理量為51萬噸,占武昌片區污水收集、處理總量的一半以上,但隨著城市擴張及發展,已不能滿足污染物總量減排的要求,面臨提檔升級的迫切需求。
該市*要求,項目施工需嚴格按照規定對武漢污水處理系統建設可靠的防滲系統,對污水預處理構筑物、地下管網基礎設施等區域進行防滲處理,確保地下水的水質安全。設置地下水水質監測采樣井并定期對地下水水質進行跟蹤監測。需嚴格執行噪聲排污申報制度,在工程開工建設前15天內應向施工區域所在轄區*進行建筑施工噪聲申報登記。
同時,施工需要全面落實各項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措施。項目竣工需要試運行,建設公司須向武漢市*提交書面報告,試運行期間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向武漢市*申請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經驗收合格后,項目方可正式投入運行。
由于這一工程為規劃建設的湖北武漢污水處理廠的配套工程,因此在這一工程與湖北武漢污水處理廠建成投入使用前,應確保沙湖、二郎廟、落步嘴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
*院士、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浩2015年在為武漢治水把脈時就曾指出,一般城市在地下8米以內是管網層,8米到40米(45米)是地鐵的通道。而在45米以下,武漢可考慮建立地下排水深隧系統,對超標溢流的河流污水及澇水進行儲存,錯過內澇的高峰期、洪峰期后再提上來送到污水處理廠或者排到城市下游,減輕城市內澇的壓力。
據悉,國內建設污水處理排放系統的*為廣州,其地下污水處理排放系統包括“一主七副”86.4公里,調蓄容積165.2萬立方米,對初期雨水進行處理,可消減70%的污染,可緩解廣州市城區“內澇”問題,提高相應流域城市排水干渠排水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