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下污水處理裝置廠家系統概況
該污水主要來自餐具洗滌產生的污水。該污水水量小,可生化性能好,本公司本著保證處理效果,大限度地考慮投資效益和處理成本的原則,提交以下污水處理方案,本方案主體處理設施以一體化地埋設備為主,本方案供有關、技術人員、環保管理部門和有關專家審查和參考。
二、地下污水處理裝置廠家設計依據
2.1《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
2.2《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
2.3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J14—87);
2.4JB/T6932-93《生物接觸氧化法污水凈化器標準》;
2.5建筑給排水設計規范(GBJ15-88);
2.6有關土建、電氣設計規范及戶有關水質水量要求;
三、設計原則
3.1、采用*、成熟、可靠的物化氣浮加A/O法二級生化處理工藝,不僅能有效地去除BOD5,而且也能去除氨氮與磷,確保其處理出水各項指標達到設計要求。
3.2、嚴格執行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各項規定,確保出水指標達到國家及地方有關污染物排放標準;
3.3、采取目前國內成熟、實用的處理工藝,穩定可靠地達到治理目標要求;
3.4、在上述前提和要求下,做到投資少、運行費用低;
3.5、技術路線簡單明了,操作管理方便;
3.6、因地制宜,根據現有場地安裝設計一套合理的污水處理站。
四、污水處理工藝流程確定
由于該污水可生化性比較好,B/C比在0.4以上,可生化性能較好,采用物化生化二級處理即可達到排放標準,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技術的應用,污水處理技術已日趨完善、不段更新,目前污水主要有以下處理工藝:
1、活性污泥法及其改良工藝法:包括傳統的活性污泥法、延時曝氣法、AB法、A/O法、A2/O法、氧化溝法、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法)等;
2、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濾池、生物轉盤、塔濾、生物流化床、生物接觸氧化法等;由于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在采取工藝上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80年代所建成的污水處理廠所使用的基本上是傳統的活性污泥,90年代以來,各種改良的活性污泥工藝取代了投資大、占地面積大、運行費用高的傳統活性污泥法,其中氧化溝法、接觸氧化法等。
目前又有很多種名稱不同的污水處理工藝在小規模地應用于污水處理工程、但總的處理原理實質上都是在厭氧消化、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工藝上演變而來,采用該類工藝,相對來說需承擔一定的投資風險,因為每一種新生事物都必須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經驗的結果后方能得到進一步推廣與應用。因此,為保證本工程運行、管理、處理效果等各指標都能穩定地達到預期處理目的、我廠推薦采用成熟的處理工藝(以厭氧水解、生物接觸氧化法為主相結合的處理工藝的方法)來設計,從而達到排放目的,使業主能在工程投資、維護、管理、運行費用、處理效果穩定性各方面都能有比較好的回報。
由于本處理工程規模較小,每天水量只要5m?,所以采用大規模土建工程不僅占地面積大,建設周期長,投資也相對較高。考慮到以上因素,我們決定采用物化加二級生化處理工藝,并將二個單元以整套設備的方式來實現,這樣既可以縮短建設周期,又可減少占地面積,同時保證出水水質要求。
五、污水處理方案
污水處理工藝流程框圖:
污泥回流
廢水調節隔油池污水泵厭氧池接觸氧化池二沉池消毒池達標排放
風機污泥池
虛線框內地埋式一體化設備。 |
2.工藝流程說明:
1)采用A/O處理工藝,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率,不僅能有效降除BOD5,而且能有效去除磷和氨氮。
2)采用厭氧反應池,在厭氧條件下回流污泥與進水充分混合,聚磷菌在此釋放磷并同時吸收環境中的低分子酸,以PHB的形式儲存起來,在好氧環境中,聚磷菌大量吸收磷,達到除磷的目的。
3)采用三級生物接觸氧化池,池內高的溶解氧和優良的生物菌群與有機污染物接觸反應,為有機污染物的降除,氨氮的氧化和磷的吸收去除創造了適應環境,提高了有機污染物及氨氮、磷的去除效率。
4)采用豎流式沉淀池,主要為澄清接觸氧化池出水,為此沉淀池的設計采用合理的設計參數,從而提高了澄清效果。
5)采用豎騰翻流接觸消毒形式,*殺滅各種病原菌及大腸菌群。
處理廠曾是通州區大的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理規模10萬噸,規劃污水收集范圍46萬平方千米,通州新城北運河以西現狀建成區基本均在其污水收集范圍內。
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該廠匯水范圍內的梨園等地區住宅、人口大量增加,污水產生量已超過了設計處理規模。同時,根據2012年本市發布的污水處理廠出水地方標準,該廠的出水指標也不能達標。為此,通州區政府決定實施碧水污水處理廠的升級改造工程。為了減少對周邊百姓生活的影響,處理廠設施全部建于地下。
通州區相關負責人說,改建過程中,城區的污水處理并沒有停下腳步。“我們將原有的污水處理廠一分為二,一部分改造,一部分運行。加上城區周邊的臨時處理站,共同保證了改造期間污水不直排河道。”
7月11日在現場看到,改造采用吹沙圍堰的方式將原曝氣池一分為二,北側進行升級改造的工程占地133畝,南側剩余的220畝水廠仍在正常運行。
在北側的升級改造工程分為上下兩層,其中地上100余平方米,地下4萬余平方米。目前主體已完工,等待后續地下空間的設備安裝。
“這就是說,我們將用更少的占地處理更多的污水。”通州區相關負責人說,升級改造工程采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境友好型、土地集約型、資源利用型”下沉式再生水系統進行升級改造,使處理規模增加80%,占地面積減少66%,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實現臭氣*,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全部工程完工后,該廠日污水處理能力達18萬噸,再生水生產能力8萬噸/日,出水標準達到本市地標要求。同時,位于南部的正在運行的曝氣池將改造成生態主題公園、北京首座環境科普教育基地。
目前碧水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工程已完成總工程量的70%,預計2016年10月底實現通水,承擔通州城區約84%的生活污水處理任務,并有效保護地下水源,凈化北運河水體。同時,經過處理后的出水將作為重要水源用于河道生態補水,廠區生產的高品質再生水將用于市政澆灑及工業、居民回用,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改善城市生態、投資和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