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夠獲得各顆粒源的粒徑分布譜和PM2.5無機成分譜,進一步對各排放源特征進行有效區分,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樊越勝教授和高然博士在參考引用JJG956-2000《大氣采樣器》、JJG943-1998《總懸浮顆粒物采樣器》、HJ/T374-2007《總懸浮顆粒物采樣器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等相關行業標準,為我國環境監測領域研制開發的一種全新的、全過程自動化控制的一種具備自動報警功能的顆粒物再懸浮采樣器。
一種具備自動報警功能的顆粒物再懸浮采樣器。主要結構優化內容如下:
- 送樣口優化
原有采集器送樣口較大,且突出采樣器頂蓋,其送風風速過大,容易造成采集器殼體高度過高,并影響殼體內的氣流均勻性。因此,改用內徑較小的送樣口管徑,同時改造送樣口為噴口設計。
- 補風口風速優化
由于補風口風速過大,將導致嘯叫,阻力增加,補風困難等缺陷,所以,設備采用較小的補風速度進行補風。
- 采樣器殼體高度優化
對采樣器殼體的高度進行了不同工況下的模擬得知,不同采樣器高度對采樣器內速度場的影響有限,主要影響采樣器內的濃度場。于此同時,當采樣器高度采用優化數值時采樣器內部濃度場相對穩定且高度zui小。
- 采樣器殼體寬度優化
對采樣器殼體的寬度進行了模擬,同時結合采樣器下部進風口進行了相對應的優化,由試驗結論知,采樣器寬度同樣選用適值時效果*。
經以上結構優化,由于流場因素所引起的系統誤差僅為3‰~6‰,與其他裝置相比,本研究介紹的再懸浮裝置簡便經濟,具有較高的采樣效率,在無組織塵排放源譜分析中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